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ApoA-Ⅰ模拟肽重组并包载丹参酮ⅡA的HDL纳米脂质体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21:22
【摘要】:FAMP5(Fukuoka University apoA-I mimetic peptide type5)是一种由日本福冈大学合成的载脂蛋白apoA-I的模拟肽,研究表明FAMP5具有促进胆固醇外流和降低血管斑块面积的作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对冠状动脉血循环和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作用。但是由于TA在水中的溶解度低,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体外重组HDL能够有效的调节由高血脂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以及有效的预防、阻止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还能够作为药物载体,在脂质核心包载疏水性药物。本研究为了解决TA溶解度低的问题,以及载脂蛋白的提取繁杂、高成本和医源性感染等问题,采用短链的apoA-I模拟肽FAMP5替代载脂蛋白(apos),将水溶性差的TA包载到rHDL的脂质核心,设计合成了新型圆盘状的TA-d-rHDL和球状的TA-s-rHDL,并研究评估了其促进胆固醇的外流、降低血管斑块面积,和其生物相容性等性能。采用多肽固相合成及HPLC纯化制备成功获得了纯度达到91.22%的FAMP5和纯度达到92.26%的FAMP5-ACD。通过薄膜分散法和纳米沉淀/溶剂蒸发法制备了新型圆盘状的TA-d-rHDL和球状的TA-s-rHDL,并对rHDL的理化表征进行了测定。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TA-d-rHDL和TA-s-rHDL大小均一,分布均匀,分别呈圆盘状和球状纳米颗粒。马尔文粒度仪测定的TA-s-rHDL的平均粒径为100nm,Zeta电位为-9.38,PDI为0.304。TA在TA-d-rHDL和TA-s-rHDL中的包封率分别为84.46±0.016%和80.35±0.06%。TA-d-rHDL和TA-s-rHDL中FAMP5的连接效率分别为60.88±0.92%和85.08±0.71%。稳定性实验显示:在2个月内,TA-L、TA-NLC、TA-d-rHDL和TA-s-rHDL的外观基本没有变化,TA在TA-d-rHDL和TA-s-rHDL中的包封率分别从84.46±0.016%和80.35±0.06%降到了81.76±0.122%和77.14±0.099%,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脂质体比较稳定。论文进行了TA-rHDL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4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A+FAMP5组、TA-NLC组、s-rHDL组、低浓度TA-s-rHDL组和高浓度TA-s-rHDL组。除正常组,其他组每天定时定量灌胃高脂乳剂,并按时间腹腔注射VD_3,28天后按照分组分别给药30天。最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清以及肝脏组织的血脂和生化指标,观察肝脏和主动脉的病理切片。血清和肝脏的生化指标显示TA-s-rHDL具有降低TG、TC、LDL以及提高HDL的功效,并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病理切片显示TA-s-rHDL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脂肪肝的作用。本研究将TA、FAMP5以及rHDL结合起来,创新性的将FAMP5替代apoA-I,使得rHDL既作为药物载体又发挥抗AS的疗效,还增大了TA进入体内发挥作用的剂量。结果显示,TA-s-rHDL抗AS的作用加倍,保肝作用更强。整体上发挥了多重功效,实现了安全、高效、简单、稳定的给药。本研究为促进疏水性的抗AS的药物递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
【图文】:

草图,草图


人体血液中主要的脂蛋白之一,水合密度介于 1.063 1之间,相对分子质量为 200-400 kD,与其他脂蛋白相比高度异质的生物大分子复合物。HDL 中脂质和载脂蛋白 HDL 的主要脂蛋白有 apoA-I, apoA-II, apoC, apoE,主,三酰甘油。HDL 在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有两种存在形是初期寡脂的圆盘状 preβ-HDL(左),一种是富脂的成熟-HDL 是由载脂蛋白 apos、磷脂双分子层和少量的未被和胆固醇的疏水端向内,亲水端向外,形成圆盘状。而成心和外层的磷脂单分子层构成,其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磷脂和未酯化的游离胆固醇以及嵌入的少量 apos 组状颗粒,磷脂的亲水基团暴露在表面与血浆中的水以氢,两亲性 α 螺旋的载脂蛋白 apoA-I 的带电亲水性氨基残在表面,而不带电的疏水性氨基残基向内与核内的脂质粒能够稳定地分散到水相血浆中,保持完美的形态。[2

过程图,过程,脂蛋白,胆固醇


会与蛋白质、磷脂等水溶性强的物质形成脂蛋白从而在血浆中转运,因此血脂代谢就是指的脂蛋白的代谢,HDL是机体脂质代谢的重要物质。目前对HDL研究最多的代谢过程就是胆固醇的逆转运,如图1-2[7]。周围组织细胞以及动脉粥样斑块中的游离的胆固醇与HDL结合以后被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T)酯化成为胆固醇酯,进入HDL的核心,然后通过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转移到VLDL和LDL中,再被肝脏中的VLDL和LDL的受体识别摄取到肝细胞中,进行机体的再循环或者以胆酸的形式排出体外,这就是胆固醇的逆转运[8]。RCT这一过程能够清除一部分游离的胆固醇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83.6;R2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鉴;;通心络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J];海峡药学;2017年06期

2 薛文隽,吴国忠;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年06期

3 阮士怡;原希偃;任树生;张伯礼;胡国强;刘云洁;赵邦爱;王锐;屈彩芹;赵亚莉;张远;郭俊华;;“软坚散结”中药复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1988年04期

4 肖利群,章永平,徐也鲁;心痛定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机制的探讨[J];心肺血管学报;1989年01期

5 郑义;陈扬;商永;;高密度脂蛋白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标[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6 丁波;邱波;任爱玲;孙衍飞;周保坤;张鉴;;靛红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7年06期

7 朱莹;宋志红;;解析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和药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30期

8 崔慧辉;田英;龙石银;;二苯乙烯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机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20期

9 史静艳;;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6年22期

10 廖喻;吴洁;李先东;蒋亚军;;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边云;田风胜;;三黄片组分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A];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魏万林;;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进展[A];第四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许艳妮;杨媛;高洁;鲍羿;王丽;徐扬;刘祺;杜郁;郑智慧;巫晔翔;姜威;余利岩;洪斌;司书毅;;微生物来源抗动脉粥样硬化候选药物筛选及活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诸骏仁;;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5 孔德新;管琳;周千翔;;丹益莲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A];第三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诸骏仁;;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7 刘畅;王潇;刘鹏;冯婷婷;李永臻;许艳妮;司书毅;;化合物IMB840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脂质与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8 周京红;汪海;;激活NNMR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免疫学途径[A];第九届全国心血管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张倩;田风胜;;三黄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A];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廖端芳;杨云波;袁皓瑜;李元建;;Ezetimibe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非肠道机制[A];第九届全国心血管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慕欣;须以抗动脉粥样硬化为核心[N];医药经济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慕欣;高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策略:如何付诸实践?[N];医药经济报;2011年

3 李水银;蒲黄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邝枣园 黄衍寿 吴伟;黄芩苷抗动脉粥样硬化有新说[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甄奕;CD40LsiRNA阻断CD40/CD40L受体配体轴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2 徐金瑞;黑大豆种皮花色苷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抗氧化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周京红;激活NNMR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4 金雪婷;普罗布考通过树突状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石贵军;冠心清化散抗动脉粥样硬化机理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年

6 张跃;比较兔不同动脉间TES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动脉粥样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思怡;菝葜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王丽;ApoA-Ⅰ模拟肽重组并包载丹参酮ⅡA的HDL纳米脂质体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3 黄春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4 曾瑜;槲皮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D];泸州医学院;2013年

5 吕淑萍;IGF-1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

6 陶修龙;复方三七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及其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年

7 陈敏;姜黄属中药及姜黄素活血化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整理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铁春苗;依折麦布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郑宗菊;普罗布考抗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10 马东明;一氧化氮和硫化氢在阿托伐他汀钙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D];泸州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625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25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3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