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逍遥散对肝郁证失眠大鼠模型海马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13 03:15
【摘要】:失眠作为当今快节奏生活下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而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肝郁证失眠又在失眠中占了极大的比例。但“疏肝解郁”这一长期运用于肝郁证失眠的治疗方法,是如何起到治疗作用,且究竟会对mTOR信号通路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研究尚不清楚。该课题采用利用旷场实验、Western Blot及Real Time PCR等技术,通过检测肝郁证失眠大鼠行为学及其海马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为中医“疏肝解郁法”治疗肝郁证失眠提供客观依据,并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共分为中医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的认识及其与现代细胞自噬有关研究的关系。实验研究如下。目的:复制肝郁证失眠大鼠模型,观察对比各组大鼠之间的行为学变化及海马体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研究逍遥散对肝郁证失眠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以及逍遥散对各组大鼠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该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中医疏肝解郁法治疗肝郁证失眠的效应机制。方法:购买健康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空白组。采用大鼠慢性夹尾刺激和PCPA腹腔注射复合因子造模法复制肝郁证失眠的大鼠模型,空白组正常饲养。随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天王补心丹组、西药组;合空白组共7组,于造模第7天开始,给各药物组连续灌药14天,各中药组使用对应剂量的逍遥散加以干预,天王补心丹组以天王补心丹汤剂加以干预,西药组以地西泮加以干预;在完成旷场实验后,全部大鼠以10%水合氯醛注射麻醉后取出海马体。之后运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海马体中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逍遥散对该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从体征上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天王补心丹组大鼠的洗脸、理毛等活动的次数明显减少,在进一步模拟肝郁证失眠模型后,与空白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的昼夜节律基本消失;在旷场实验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天王补心丹组大鼠的活跃程度和活动次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治疗组大鼠的活跃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中药中剂量组及西药组的治疗作用相比之下最为显著;WB、PCR结果显示:相较于模型组,各治疗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I3K、Akt、mTOR表达均有上调,中药中剂量剂量组和西药组的上调最为明显。结论:根据宏观体征上的观察和旷场实验中的有关数据显示,经过造模的肝郁证失眠大鼠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肝郁及失眠症状,经过药物干预,各药物治疗组大鼠的有关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天王补心丹的改善效果不明显;WB、PCR等研究方法的结果显示:逍遥散可以明显的改善肝郁证失眠大鼠的有关症状,对肝郁证失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具体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达到调节神经系统、修复神经损伤以及治疗肝郁证失眠的目的。
【图文】:

移动距离,方格,空白,次数


图 1.各组大鼠体重变化场试验疗后行为学测试 n 移动距离/m 跨越方格数/个 活动次数/次组 6 3.85±0.8②10.5±2.26②50.17±1.47②组 6 1.83±0.23①5.33±1.37①13.5±1.38①量组 6 2.8±0.5②7.43±1.13②26.29±0.76②量组 6 4.76±0.42②15.17±1.72②42.5±1.05②量组 6 2.99±0.28③12±2.68③32.17±1.17③照组 6 1.92±0.35①5.43±1.27①18.14±0.69①组 6 5.24±0.45②14.83±2.64②44.67±1.03②空白组比较,①P<0.05,与模型组比较,②P<0.01,③P<0.0

移动距离,药对,给药,空白


图 2.移动距离给药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中药对照组移动距离明显缩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接受给药治疗的各组,,照组大鼠以外,移动距离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中剂量组及西药组变化最为明显,大鼠活跃善程度更高(P<0.药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移动距离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85.5;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秋瑾;张虹琼;张茹;;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肝郁证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6年16期

2 许楠;王旭;陆澄;;肝郁证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年11期

3 李素香,闫晓天;肝郁证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03年04期

4 严灿,高敏;肝郁证免疫机能改变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1995年06期

5 杜文东;陈伟明;;肝郁证患者人格特征研究[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6 顾永华;彭锦;;中医肝郁证研究概况[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7 张问渠;刘智壶;;肝郁证的理论及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1987年05期

8 张跃林;陈炬平;;肝郁证与肝病临床关系的检测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9 谢小冰;张问渠;;高血压病肝郁证5—羟色胺变化的探讨[J];云南中医杂志;1987年04期

10 张问渠;孙恩亭;谢小冰;阚甸嘉;傅湘琦;宣清华;刘学俊;苏秉文;;高血压病肝郁证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衡先培;;肝郁证在糖尿病中的意义[A];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全国第六次中医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吕志平;张绪富;;肝郁证蛋白质组学研究思路探讨[A];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庆宪;;情志致病(肝郁证)发生的藏象学机制临床研究[A];中医神志病重点专科建设与发展、临床诊疗标准化及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专家讲课和论文汇编[C];2012年

4 胡心伟;;经前抑郁-女性肝郁证-高雌激素的关系探讨[A];全国中医妇科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常德贵;张培海;王雄;李延寿;王久源;张蜀武;;肝郁证雄性大鼠血浆、血小板内5-HT含量与性行为相关性的研究[A];新编男科理论与临床——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中医男科学术大会;全国中医男科临床与科研方法高级研修班;2006年云南省中医男科诊疗技术培训班讲义与论文集[C];2006年

6 郑舜华;张正利;蔡淦;;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SS、CCK-8脑肠轴表达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董宇;彭成;;肝郁证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张培海;张科庄;李广森;蒋建春;常德贵;吴天浪;;亚健康状态(肝郁证)对SD大鼠睾酮及间质细胞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一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成龙;覃裕旺;王林元;潘诗霞;张建军;滕红丽;;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血虚肝郁证大鼠行为学、HPA轴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大会论文集[C];2018年

10 吴天浪;张培海;张科庄;常德贵;;亚健康状态(肝郁证)对SD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一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吕志平 张绪富;肝郁证蛋白质组学研究思路[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健康时报记者 郑帆影;治青春痘要“察言观色”[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谭秦湘;肝郁证辨证相关血清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2 陈淑娇;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病理特征及生物学机制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赵荣华;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与疏肝健脾方关系的肝脏蛋白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夏欧东;肝郁证模型大鼠蓝斑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徐舒;肝郁证大鼠模型血清代谢组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6 梁栋;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证造模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李洪;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差异基因表达谱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8 关富健;调肝法针药结合治疗功能性下丘脑性闭经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韵桥;逍遥散对肝郁证失眠大鼠模型海马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卓泽伟;疏肝补肾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的行为及海马p38MAPK/ERK5表达影响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高海艳;肝郁源流演变[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年

4 蔡燕峰;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人格类型与中医肝郁证型相关性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解其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人格类型与中医肝郁证型相关性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刘均仪;柴葛止痛颗粒治疗紧张型头痛(肝郁证)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王珊珊;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肝郁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陈媛媛;RGH患者焦虑、抑郁相关因素和肝郁证的调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邓青秀;四逆散治疗肝郁证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于红;肝郁证视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表达机制研究[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14年



本文编号:2625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25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9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