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论中药归经、引经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6 02:07
【摘要】:目的:通过系统查阅古今文献,分析中药归经及引经药理论在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中的具体应用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追溯中药归经、引经理论的形成、演变过程为临床组方配伍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方法:从传统中医药经典著作入手,采用文献历史溯源的方法,系统查阅了古代医籍,完整梳理历代著名医家相关论著的详细论述,阐释中药归经、引经理论的演变、形成过程,并利用现代网络计算机设备,以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为主要检索源,总结关于中药归经、引经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具体应用内容与特点。结论:1.中药归经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在著作中多有论及。金元时期是中药归经及引经药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通过临床实践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脏腑辨证进行总结,将药物性能与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相结合,明确提出提出中药归经、引经报使理论,为后世确立中药归经理论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后李杲、王好古、李时珍等人都对中药归经及引经理论进行了补充完善,清代汪昂明确提出了方剂归经理论。中药归经理论为源流,而引经药理论和方剂归经理论都是不同时期,对中药归经理论的一种创新认识。2.组方时在药性(寒热温凉、酸苦辛咸)的基础上,考虑每一位中药的归经及脏腑归属,结合脏腑生克制化原则来遣方用药,这种组方原则体现在君臣佐使关系上,其中适当配合使用有特殊选择性作用的药物(引经药)会起到“向导”的作用。而组方的核心问题是“药力”,它不但决定方的君臣佐使,同时决定一首方剂的功用。3.六经辨证中要根据六经的生理功能及证候特点分析方中药物的归经及引经药发挥的作用。在气血津液辨证中根据气血津液生成运行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气病”的治疗在“升、降、出、入”运动形式的基础上选择入肺、脾、肾三脏的药物。“血病”选择入心、肝、脾三脏的药物,又因为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故应酌情考虑添加入肺经药物。“津液病”方面选取入肺、脾、肾三脏的药物。在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中,根据病机演变规律,按病变深浅轻重来选药制方。“卫分证”选取以入肺经、性寒凉、轻而上行的药物为主。“血分证”选取入心、肝、肾的药物。“上焦辨证”中本着“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药多为花、叶、茎等质轻味薄之品,方用为散剂、药用量较轻、煎煮时间短。“中焦辨证”选取入脾、胃、大肠经的药物。“下焦辨证”因温邪日久出现肝肾阴伤的证候,故选用入肝、肾经滋阴潜阳的药物。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神秘的药引子[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7年09期

2 张立艳;;脏腑学说与归经学说关系探讨[J];天津中医药;2013年01期

3 弯玲;葛茂功;孙升云;;归经学说扩展商榷[J];中医学报;2011年09期

4 石瑞;;浅析中药归经与炮制[J];陕西中医;2010年03期

5 赵艳;朱建平;;明代中药归经与方剂归经[J];中医杂志;2010年06期

6 田能;隋峰;林娜;;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年09期

7 曾秀池;试述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年03期

8 李华贵 ,杨文宏 ,王卫群;中药归经探源[J];新疆中医药;2002年02期

9 史彦斌,崔颖,罗永江,徐晓霞;中药归经现代研究概况及思考[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2年01期

10 ;近10年归经理论的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海虹;;论归经[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2 宋秋英;郑国庆;;中药归经入脑的理论及方法学[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3 刘玲琳;刘胜;;对归经理论的认识及其在乳腺疾病应用中的探讨[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陈勇;韩凤梅;杨新;;论中药归经实验研究[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5 陈文垲;王海东;;麝香归经入脑的实验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丁兴;陈文垲;;香兰素归经入脑的实验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陈勇;张廷模;杨敏;王颖;;论中药归经之相对性[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文垲;王海东;;麝香归经入脑的实验研究[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余康平;严冰;王斌艳;;中药归经、药代动力学和靶向给药制剂[A];全国中药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邓凯文;贺福元;;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以穴定经”法的提出[A];全国中药药理学会联合会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陶昌华;中药的归经[N];中国医药报;2000年

2 陶春祥;中药归经古今谈[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葳蕤;中药的“归经”[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4 王玉蕾;归经就像“指示牌”[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5 谷亚;食物的归经[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6 韩德承;特殊服法引药归经[N];家庭医生报;2005年

7 ;什么叫中药的四性五味和归经[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8 暨南大学医学院 赵国平邋钱三旗 湖南中医药大学 何清湖;中药归经与升降浮沉的研究方法探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邱英;忌口保健法(三)[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10 陈业兴;“穴位归经”与经脉循行线无关[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戴缙;论中药归经、引经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姜登钊;中药百部归经的研究及其在海洋中药研发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许福泉;柽柳和,

本文编号:2629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29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7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