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附子理中丸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制附子、干姜、党参、炒白术和炙甘草5味中药组成,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是临床治疗脾胃虚寒、呕吐、脘腹冷痛最常用方剂之一。传统剂型为大蜜丸、水蜜丸,经剂型改造后制成片剂、浓缩丸,前3种剂型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目前4个剂型均在临床使用,描述功效一致。影响方剂整体疗效的因素很多,如物质基础、病/证生理病理状态、辅料等等,其中物质基础是决定因素。附子理中丸同方不同剂型物质基础是否存在差异,目前研究不多。此外,制附子为本方君药,目前药典仅以佐使药甘草中一个成分含量进行质量控制。而方剂的功效是多成分整体作用的结果。因此,本研究从多成分角度,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剂型附子理中丸活性成分含量;采用药代动力学方法,探讨辅料炼蜜用量对活性成分吸收的影响;采用正常和脾阳虚模型动物,研究附子理中丸大蜜丸中活性成分在正常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从体内外探讨同方不同剂型药效物质基础的差异,为完善附子理中丸质量评价方法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从下述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1 制备工艺对附子理中丸大蜜丸、浓缩丸和片剂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附子理中丸大蜜丸、浓缩丸和片剂,除制附子外,其余4味中药提取工艺不同,成型工艺也存在差异。为确定制备工艺对不同剂型活性成分的影响,选取同一批次原料饮片,制备3种剂型的成品。采用RRLC-TQ-MS/MS方法,经方法学考察,建立了同时测定处方中16个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因制附子均为原粉入药,因此3种剂型中制附子6个生物碱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由于大蜜丸各药味均为原粉入药,而浓缩丸和片剂经过提取、浓缩等热处理过程,因此干姜、党参、炒白术和炙甘草中的9个成分(除异甘草素在大蜜丸与浓缩丸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大蜜丸中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浓缩丸和片剂(P0.01);浓缩丸和片剂比较,干姜和白术均采用渗漉,但乙醇浓度不同,后续成型工艺也存在差异,引起对应的成分6-姜辣素和3个白术内酯成分具有显著差异(P0.01);党参在浓缩丸中采用乙醇提取,而在片剂中采用水提取,显示腺苷含量在浓缩丸中显著高于片剂(P0.01);甘草在浓缩丸中部分采用乙醇提取、部分原粉入药,而在片剂中采用水提取,显示浓缩丸中甘草黄酮成分甘草素、异甘草素和甘草苷的含量都显著高于片剂(P0.01)。显示测定的16个活性成分中有9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提示,不同提取溶剂和乙醇浓度等制备工艺不同,能引起3种剂型成品中活性成分含量显著差异。同时,遇光遇热不稳定的成分,在制备工艺复杂的浓缩丸和片剂中,容易受到影响而显著降低。2不同厂家生产的附子理中丸大蜜丸与浓缩丸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对比研究复方整体成分组成还受到原料差异的影响,为从整体上比较附子理中丸传统剂型与现代剂型活性成分含量的差异,选取11个厂家生产的共49个批次成品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大蜜丸27个批次、浓缩丸22个批次,将原料饮片质量可能存在的差异纳入考虑范畴,测定16个活性成分含量,并采用PCA和OPLS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以科学评价两种剂型成分含量的异同。结果显示,有14个批次成品原料制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总含量超过0.01%,5个批次3种单酯型生物碱的总含量低于0.01%,均不符合药典规定;大蜜丸与浓缩丸成分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来源于干姜中的6-姜辣素、白术中的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和白术内酯Ⅲ,大蜜丸成分含量显著高于浓缩丸;同一剂型不同厂家成品含量差异大于同一厂家的;大蜜丸不同厂家成分含量差异,主要源于制附子中的6个生物碱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浓缩丸不同厂家差异,源于干姜中的6-姜辣素、党参中的腺苷、以及制附子中的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结果提示,附子理中丸大蜜丸与浓缩丸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显著差异成分为对光和热不稳定的成分,与制备工艺有关。在复方的质量控制中,需要更加注意这些不稳定的成分。同时,需要加强中成药原料质量,尤其是有毒中药制附子的质量控制。3附子理中丸大蜜丸和水蜜丸药代动力学特征对比研究——炼蜜量的影响附子理中丸大蜜丸和水蜜丸两种剂型唯一的区别在于辅料炼蜜的用量不同,大蜜丸的炼蜜用量为水蜜丸的两倍。为了探究辅料炼蜜对附子理中丸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选择SD大鼠,分别给予含蜜量不同的附子理中丸大蜜丸和水蜜丸,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RRLC-TQ-MS/MS方法,经方法学考察,建立了同时测定其中21个活性成分血药浓度的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药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具有显著差异的药动学参数包括,制附子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药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和半衰期(t1/2)均为大蜜丸水蜜丸,而清除率(CL)为大蜜丸水蜜丸;单酯型生物碱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AUC(0-t)、Tmax和t1/2均为大蜜丸水蜜丸,而Cmax和CL为大蜜丸水蜜丸,两种剂型均未检测到苯甲酰乌头原碱;醇胺型生物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和次乌头原碱的AUC(0-t)、Tmax和t1/2均为大蜜丸水蜜丸,而Cmax和CL为大蜜丸水蜜丸;干姜中6-姜辣素在两种剂型中均未被检测到;党参中腺苷和党参炔苷在大蜜丸中均检测到,而在水蜜丸中均未检测到;甘草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的AUC(0-t)和Cmax均为大蜜丸水蜜丸,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和甘草酸的t1/2为大蜜丸水蜜丸,异甘草苷和甘草酸的Tmax为大蜜丸水蜜丸,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和甘草酸的CL为大蜜丸水蜜丸;白术中白术内酯Ⅲ的AUC(0-t)、Cmax均为大蜜丸水蜜丸,而CL为大蜜丸水蜜丸,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Ⅱ的AUC(0-t)、Cmax均为大蜜丸水蜜丸,而CL为大蜜丸水蜜丸。即与水蜜丸比较,大蜜丸中制附子3种双酯型生物碱、甘草4种黄酮和甘草酸、以及白术中白术内酯Ⅲ或达峰时间延长,或消除缓慢。辅料炼蜜具有缓和药物某些成分吸收的作用。4附子理中丸大蜜丸在正常和模型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对比研究药物主要应用于病理状态下,不同机体状态对药物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能产生影响。因此采用已建立的RRLC-TQ-MS/MS方法,比较了附子理中丸大蜜丸在正常和脾阳虚模型大鼠单次给药、以及模型动物单次和多次给药21个活性成分体内吸收情况。正常动物与模型动物单次给药结果显示,具有显著差异的药动学参数包括:制附子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AUC(0-t和 Cmax均为模型组正常组,而CL为模型组正常组,次乌头碱的t1/2为模型组正常组,;单酯型生物碱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AUC(0-t)、Cmmx和t1/2均为模型组正常组,而Tmax和CL为模型组正常组,正常组未检测到苯甲酰乌头原碱,而在模型组中检测到;醇胺型生物碱中乌头原碱和次乌头原碱AUC(0-t)均为模型组正常组,新乌头原碱和次乌头原碱Cmax均为模型组正常组,而乌头原碱的CL为模型组正常组;干姜中6-姜辣素在两种动物中均未被检测到;党参中腺苷和党参炔苷在正常组中均检测到,而在模型组中均未检测到;甘草中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AUC(0-t)、Cmax和t1/2均为模型组正常组,而CL为模型组正常组,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的AUC(0-t)和t1/2均为模型组正常组,而CL为模型组正常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AUC(0-t)和Cmax均为模型组正常组,而甘草次酸的CL为模型组正常组;白术中白术内酯Ⅰ的AUC(0-t)、Cmax和t1/2均为模型组正常组,白术内酯Ⅲ的AUC(0-t)、和Cmax均为模型组正常组,白术内酯Ⅱ在正常组中检测到,而在模型组中未检测到。提示与正常动物比较,模型动物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甘草苷、异甘草昔、甘草酸及甘草次酸9个成分入血增多,消除减慢。表明脾阳虚病理状态促进了附子理中丸大蜜丸活性成分的吸收入血,代谢和消除减慢,作用时间延长,从而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模型动物单次和多次给药药动学结果显示,具有显著差异的药动学参数包括:制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AUC(0-t)和Cmax均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而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CL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3种单酯型生物碱的AUC(0-t)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Cmax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t1/2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而3种单酯型生物碱的CL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醇胺型生物碱中乌头原碱和新乌头原碱的AUC(0-t)、和t1/2均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而CL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新乌头原碱的Cmax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甘草中异甘草苷的AUC(0-t)、t1/2和Cmax均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而CL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白术中白术内酯Ⅲ的AUC(0-t)和Cmax均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而Tmax和CL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白术内酯Ⅰ的AUC(0-t)和Cmax均为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而Tmax和CL单次给药组多次给药组,白术内酯Ⅱ在多次给药组中检测到,而在单次给药组中未检测到。即与模型动物单次给药比较,模型动物多次给药后附子理中丸大蜜丸毒性最大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甘草中异甘草苷以及白术中白术内酯Ⅲ入血减少且消除加快,并接近于正常动物单次给药的药动学参数。提示病理状态下随着给药次数增加,活性成分体内吸收发生改变。结论不同剂型的附子理中丸中对光和热不稳定的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传统剂型中的辅料炼蜜能够起到延缓成分吸收的作用。病理状态能够促进附子理中丸活性成分吸收,从而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此外,应加强中成药原料尤其是有毒中药制附子的质量控制。
【图文】: 图3邋3种剂型附子理中丸各成分含量对比图逡逑
根据16种活性成分对分离的贡献顺序来识别变量,进行可变重要性参数逡逑(VIP)分析,具有大于0.3的VIP的变量倾向于与样品的分离相关。VIP分析逡逑结果显示(图4C),在16个活性成分的VIP值中具有良好置信区间的是6-姜辣逡逑素、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和白术内酯III。进一步采用OPLS法(图4D)和逡逑传统统计分析方法T检验(图4E)对这四种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蜜丸逡逑样品中6-姜辣素、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和白术内酯III的含量明显高于浓缩逡逑丸样品,表明导致大蜜丸和浓缩丸样品含量差异的最相关变量正是这4个成分。逡逑研宄结果中存在差异的4种成分均为遇热遇光不稳定成分,从制备工艺中可逡逑以发现,大蜜丸原料均为细粉入药,,与炼蜜混匀,而在浓缩丸的生产过程中,干逡逑姜、白术和党参需使用70%乙醇进行热提取,因此这4种成分的含量会受到影响逡逑而显著降低。逡逑表2-3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除39号样品以外,所有样品均含有较高浓度的逡逑甘草苷,均符合药典附子理中丸项下的含量标准;甘草次酸在16个成分中含量逡逑最高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6.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继年;;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胃下垂2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年21期
2 陈欣;;HPLC法测定附子理中丸(浓缩丸)中甘草苷的含量[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3 王兴蕊;欧阳慧子;窦婷;薄芳;屠亚茹;何俊;;LC-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及其药动学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4 梁嘉朗;石天俊;易玺;胡齐鸣;;附子理中丸辅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5年02期
5 张艳晓;张怡;姬陪震;谢沛俊;方锐洁;;附子理中汤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学报;2015年04期
6 袁寿荣;;加减附子理中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年01期
7 巩仔鹏;陈颖;张瑞杰;杨庆;朱晓新;;疾病状态下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02期
8 汪永国;;附子理中丸内调外治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性腹泻3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5年01期
9 钟碧华;陆帅;;HPLC法测定附子理中丸中乌头碱的含量[J];海峡药学;2014年11期
10 孙严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邵崇景;;附子理中丸辅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疗效评价[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高悦;李飞;;近10年附子临床中毒病例分析[A];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永刚;附子及附子理中丸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化学和代谢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姚实林;阳虚质理论及其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李孝栋;附子理中方新剂型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晓珊;CYP450酶与BCRP、MRP2外排转运蛋白对单酯型和醇胺型乌头生物碱处置的作用及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2 蔡品品;基于GC-MS的样品前处理及血清/血浆对比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孙贵张;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证与神经肽相关性及中药干预机制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4 唐林;附子汤及其配伍镇痛抗炎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66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