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纳米红细胞膜负载丹参酮IIA磺酸钠释药系统的构建及其特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14 06:41
【摘要】:本研究以红细胞膜为材料,制备了一种安全性高、生物相容性好、能有效包被丹参酮IIA磺酸钠的纳米载药系统,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考察。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建立STS-Nano-RBC HPLC分析方法。2、在10%×PBS(pH7.4)的低渗条件下使红细胞(RBC)内容物流失,再通过超声法使红细胞膜裂解为小囊泡,此时加入丹参酮IIA磺酸钠(STS)溶液,最后恢复等渗条件并通过聚碳酸酯膜挤出法制得包被STS的纳米红细胞微粒(STS-Nano-RBC)。以包封率为指标对制备温度、低渗条件、药物浓度、药物与红细胞膜的体积比等进行优化。采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凝胶电泳仪等对纳米红细胞膜载药体系的形态、粒径、电位、包封率及其所包含蛋白种类等进行表征。对STS-Nano-RBC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考察。3、通过透析法考察STS-Nano-RBC的体外释放情况。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将STS-Nano-RBC注射入大鼠体内,考察其药动学行为及组织分布。4、采用荧光显微镜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EA.hy926细胞对STS-Nano-RBC的摄取情况。通过选择不同的通道抑制剂和孵育条件对STS-Nano-RBC渗透入EA.hy926细胞的途径进行了初步考察。5、采用MTT法考察STS-Nano-RBC的细胞活性。构建细胞水平氧化应激模型,对STS-Nano-RBC的对氧化应激受损细胞的保护情况进行考察。实验结果显示:1、采用高效液相法建立STS-Nano-RBC体外分析方法,该方法灵敏性准确、回收率高。2、载药温度为4℃,低渗溶液为10%×PBS,STS为1.0 mg/ml,STS和红细胞膜的体积比为2:1条件下,STS-Nano-RBC具有最佳包封率。STS-Nano-RBC为粒径均一的球形颗粒,粒径为156±5.8 nm,电位-2.34±0.67mv,包封率为33.15±2.61%,所含蛋白种类与红细胞膜相比无明显减少。STS-Nano-RBC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STS注射液在6 h释放97%的药物,STS-Nano-RBC在6 h的释放量为44%,且在体外能缓慢释放至36 h。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结果表明,STS-Nano-RBC与相同剂量STS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t1/2)分别为6.92 h和2.59 h,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8.14 h和2.23 h,STS注射液组在给药后6 h达不到检测限,而STS-Nano-RBC在给药36 h后仍可监测到。4、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将STS-Nano-RBC与EA.hy926细胞孵育6 h,STS-Nano-RBC可有效渗透入细胞;采用HPLC法对渗透入细胞的STS-Nano-RBC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STS注射液组在孵育2 h时,药物渗透量达20.4%,24 h时渗透量为26.7%,STS-Nano-RBC在孵育2 h时,药物渗透量仅5.4%,24 h时渗透量为33.2%,表明与注射液组相比,STS-Nano-RBC可更有效的将药物转运入细胞内。对STS-Nano-RBC转运进入EA.hy926细胞的过程进行初步考察,结果表明过程不仅受温度、ATP、环境pH和渗透压的影响,同时受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调控。5、细胞活性实验结果表明,Nano-RBC对EA.hy926细胞基本无毒,STS浓度低于100μg/ml时,细胞存活率高于75%,因此本实验选择10-150μg/ml作为考察两组制剂对氧化应激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浓度范围。采用750μmol/l的H2O2损伤EA.hy926细胞12 h,构建氧化应激损伤细胞模型,再以含不同浓度药物的STS-Nano-RBC和STS注射液干预,结果表明,在80-150μg/ml范围内STS-Nano-RBC与STS注射液组相比显示出更优越的氧化应激保护作用。根据以上实验内容,可以得出结论:STS-Nano-RBC制备过程简单、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可延长STS在大鼠体内的循环时间,增强STS在细胞水平逆转氧化应激损伤效果,纳米红细胞膜载体有望发展为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纳米给药体系。
【图文】:

丹参酮IIA,磺酸钠,结构式,丹参酮


磺酸钠A(TIIA)是一种提取自中草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于具有扩张动脉和增加血流的作用,现已被广泛用于治疗些年的研究表明其不仅在抗炎和抗氧化应激方面有显著伤血管的作用[27]。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丹参酮 IIA 可通过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来减少心肌坏死面积,。然而,较差的水溶性限制了丹参酮 IIA 的临床应用[31]酸钠(STS),作为丹参酮 IIA 的磺酸化产物,极大的提高在体内清除速率快,按照 50mg/kg 的剂量尾静脉注射 ST浓度低于 20 ng/m[32-33]。因此,寻求一种合适的药物载A 磺酸钠的体内循环时间,进而改善其药效是目前临床需

示意图,悬浮液,示意图,混悬液


S-Nano-RBC 的制备:取上述制备的 STS-RBC 混悬液 1 ml,采用滤其依次通过 800 nm、400 nm、200 nm 孔径的聚碳酸酯膜 21 次,no-RBC 悬浮液。将 STS-Nano-RBC 悬浮液置于 5 ml 超滤离心管内,5 30 min,弃去游离 STS, 将超滤离心后得到的 STS-Nano-RBC 重新 溶液中,4℃避光储存于冰箱中备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雅楠;马琳;张彪;苏靖;邱明丰;;基于红细胞的载药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2 石远;李秀英;王天怡;常笛;郑力;王思玲;;丹参酮ⅡA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体内药动学与药效学[J];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2662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62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4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