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酚酸类化合物黄芩素和迷迭香酸的甲基化代谢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09:42
【摘要】:第一部分黄芩素的体外代谢研究目的:研究黄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在人体中的主要代谢途径,明确其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阐明参与其代谢的主要代谢酶及相关的主要单酶亚型,代谢动力学特征;黄芩素代谢的种属间差异;评价黄芩素和代谢产物的药理活性,为黄芩素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体外代谢实验:利用体外人的肝S9,HLC,HLM,混合肠微粒体,肠S9,14种UGT重组单酶亚型及常用的实验动物S9(食蟹猴Cy LS9,大鼠Rt LS9,小鼠Ms LS9,豚鼠GLS9,比格犬DLS9,兔Ra LS9,猪PLS9)对黄芩素的代谢途径,代谢酶归属,动力学模型,表观动力学参数以及代谢的种属间差异进行详细研究;(2)利用生物合成方法制备相关代谢产物,并利用植物化学和相关波谱学方法对其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鉴定其结构,明确其代谢位点;(3)利用LPS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构建炎症模型,评价原形药物和其代谢产物的抗炎活性。结果:黄芩素在人肝S9中经COMT催化生成6-O-甲基黄芩素(M-1:木蝴蝶素A),S-COMT主要介导了黄芩素的甲基化代谢,相比野生型S-COMT其108m位点突变株S-COMT(108m)表现出较低的催化活力;黄芩素的甲基化代谢在HLS9,HLC,HLM,HIS9及S-COMT中的代谢特征均遵循经典米氏动力学;并求得相应的表观动力学参数(Vmax,Km,Ki和CLint);黄芩素的甲基化产物(木蝴蝶素A)作为中间代谢产物可以快速的被UGTs进一步代谢生成黄芩素-6-O-甲基-7-O-葡萄糖醛酸苷结合物随尿液排出体外(M-2:千层纸素A-β-D-葡萄糖醛酸苷)。由单酶归属,化学抑制实验结果可知,此葡萄糖醛酸化代谢过程主要是UGT1As家族参与;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产物木蝴蝶素A的UGT代谢在人肝微粒体HLM,UGT1A10,1A9中遵循经典米氏动力学,而在人肠微粒体HIM,UGT1A1,1A3,1A7,1A8中表现为底物抑制动力学,并得到动力学参数(Vmax,Km,Ki和CLint);黄芩素的代谢过程的种属间差异研究表明:第二步葡萄糖醛酸化代谢过程在所有种属中均表现出很好的代谢速率,而其甲基化过程在代谢速率,亲和力上表现出明显的种属间差异,动力学研究显示猴中甲基化代谢清除过程与人最为接近;体外抗炎活性研究表明黄芩素中间代谢产物M-1(木蝴蝶素A)仍表现较好的抗炎活性,IC50为28μΜ,而终代谢产物千层纸素A-β-D-葡萄糖醛酸苷没有抗炎活性。结论:本文首次探究了黄芩素在人体中主要代谢产物千层纸素A-β-D-葡萄糖醛酸苷的代谢形成过程:即先甲基化代谢随后葡萄糖醛酸化的两步代谢;S-COMT和UGT1As主导了这两步代谢过程。研究发现甲基化代谢过程缓慢,是整个反应过程的限速步骤,同时黄芩素的甲基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种属间差异,其中食蟹猴的代谢动力学和代谢清除率与人的较为接近。因此,基于代谢角度食蟹猴可能更适合作为黄芩素相关药理和毒理学研究的模式动物;这些发现都为黄芩素研究中模式动物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其临床合理应用和相关结构的新药开发提供宝贵的建议。第二部分迷迭香酸的体外代谢及代谢的种属差异研究目的:探究迷迭香酸的体外代谢稳定性,明确其主要的代谢通路,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参与代谢的主要单酶亚型,代谢动力学特征,以及迷迭香酸代谢的种属间差异;研究迷迭香酸与多巴胺之间可能存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为迷迭香酸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体外实验:利用体外人肝S9,HLC及常用的实验动物肝S9(食蟹猴Cy LS9,大鼠Rt LS9,小鼠Ms LS9,豚鼠GLS9,比格犬DLS9,兔Ra LS9,猪PLS9)对迷迭香酸的代谢途径,动力学模型,表观动力学参数和代谢的种属间差异进行详细研究;(2)利用生物合成方法制备相关代谢产物,并利用植物化学和波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鉴定结构明确其代谢位点;(3)利用体外孵育体系,评价迷迭香酸对多巴胺的甲基化代谢的抑制活性;进行抑制动力学分析,确定相关抑制动力学参数。结果:通过体外筛选,迷迭香酸在人体内主要进行甲基化代谢,其体外甲基化代谢的主要代谢产物为3′(M-1)和4′(M-2)位甲基化产物;迷迭香酸在人肝S9,HLC中的动力学模型均为底物抑制动力学,种属:M-1在小鼠,豚鼠,猪,兔里的动力学遵循经典米氏动力学,在食蟹猴,狗,大鼠里的动力学遵循底物抑制动力学;M-2在小鼠,豚鼠,兔里遵循经典米氏动力学,在猪,食蟹猴,狗,大鼠里遵循底物抑制动力学,并得到其相应的动力学参数(Vmax,Km,Ki和CLint);迷迭香酸对多巴胺的甲基化代谢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形式为竞争性抑制,Ki为0.35μM。结论:本实验首次对迷迭香酸的代谢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筛选,确定了甲基化为其主要的代谢清除路径,鉴定了甲基化代谢的代谢产物结构和参与的相关单酶亚型,并详细描绘了其代谢动力学模型;迷迭香酸的甲基化代谢存在较大的种属差异。基于代谢的角度大鼠可能更适用于作为迷迭香酸相关药理学,毒理学研究的模式动物;迷迭香酸对多巴胺的甲基化代谢存在较强的抑制,这为以后迷迭香酸的相关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彩芳;张红岭;代桂丽;张振中;赵昱;;正交实验优选黄芩中黄芩素提取工艺[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10期

2 姚亚红;张立伟;;黄芩素提取工艺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08年05期

3 唐恢天;两种加工方法对黄芩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1年01期

4 扈梅;;提高黄芩素钠盐外观质量的研究[J];齐鲁药事;1993年02期

5 方冶,张鲁勉,何小英,梁友竹;黄芩素的化学发光测定[J];中草药;2000年08期

6 张喜平,李宗芳,刘效恭;黄芩素的药理学研究概况[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年06期

7 若水;;黄芩、黄芩苷与黄芩素[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2年06期

8 余椿生;;黄芩[J];食品与药品;2006年04期

9 王俊霞;朱向东;王燕;;黄芩配伍及应用研究概要[J];甘肃科技;2007年04期

10 陈雯;张明昌;彭云;胡义珍;;黄芩素对人眼球筋膜囊成纤维细胞增生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硕;何国荣;宋俊科;辛文妤;张丹;王夙博;杜冠华;;黄芩素猴体内药代动力学[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2 李雪;郭艳霞;任慧霞;;黄芩苷和黄芩素的最新提取方法与应用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3 卢付军;杨云;雷高明;朱振华;;黄芩中有效成分热稳定性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4 张黎;张俊杰;夏蕙芸;何继军;;黄芩素滴眼液兔眼药动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闻平;俞晓丽;陈蕾;王文凯;;黄芩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A];现代化中药制剂发展与中药药理学研究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晓宇;杨琳;陈颖;车庆明;;黄芩苷与黄芩素的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比较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铜水;秦民坚;黄凯燕;;山东栽培黄芩遗传及化学多样性研究(摘要)[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白立飞;张华蓉;张萍;张寒琦;王洪艳;;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及其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宋卉;彭青;姚芬;钱元恕;;黄芩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的作用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胡世林;冯学锋;;黄芩研究的某些新进展[A];2002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郑智文;家种黄芩有望走出低谷[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程书权;黄芩的现代药理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沈尔安;中药抗生素——黄芩[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4 北京 房铁生;黄芩新用举隅[N];民族医药报;2000年

5 刘姿含;黄芩尤胜抗生素[N];大众卫生报;2013年

6 程书权;黄芩的药理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7 本报通讯员  李玉林 记者  刘廉君;在贫瘠中挖掘富矿[N];科技日报;2006年

8 穗;未雨绸缪防非典[N];医药经济报;2003年

9 丁立威;黄芩后市稳中看涨[N];中国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国栋;黄芩素靶向MD2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7年

2 陈炜平;黄芩素抗骨性关节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彭青;黄芩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抗菌作用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4 黄杉;黄芩素抗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5 李化;黄芩采收规律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6 穆嘉盛;黄芩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张丽艳;黄芩潜在功能的逻辑发现及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王军飞;新一代抗多药耐药紫杉烷类衍生物和黄芩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弓唯一;黄芩黄酮类组分对尼古丁诱导的肺癌进展的影响及机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韩燕燕;12-脂加氧酶及其抑制剂黄芩素在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爽悦;黄芩水提物纯化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潘虹洁;黄芩素在前列腺癌细胞诱导自噬的相关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侯媛媛;大黄和黄芩抑菌活性物质追踪及其抑菌机理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4 古训瑚;黄芩素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突触可塑性与认知损害[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5 张晓博;注射用黄芩素乳剂及冻干粉针剂的制备[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6 徐杨璐;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黄芩物质基础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5年

7 王海婷;黄芩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8 靳恒;五倍子、黄芩和大黄三种中药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与抑菌研究[D];集美大学;2013年

9 王文潇;黄芩素对AD大鼠早期干预作用的差异蛋白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10 田茹;黄芩素和黄芩苷联合抗U14宫颈癌作用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69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69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5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