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黄酮醇糖苷及其主要代谢物

发布时间:2020-05-26 23:06
【摘要】:背景黄酮醇糖苷(代号GDH),是在中药提取物3,3',4'-三羟基黄酮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得到的人工合成的候选新药,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很好的降血脂活性,目前处于临床研发阶段。目的建立快速、灵敏的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的黄酮醇糖苷(M0)、苷元(M1)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M2),并将验证后的方法应用于黄酮醇糖苷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为黄酮醇糖苷的临床试验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大鼠血浆样品经甲醇(含0.2%甲酸)沉淀蛋白后,以去离子水(含0.2%甲酸)-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色谱柱为XDB C_(18)(50×4.6 mm,1.8μm),色谱运行时间为4.5min。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正离子模式进行多重反应监测(MRM)。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461.3→m/z 299.1(黄酮醇糖苷,M0),m/z 299.1→m/z 283.1(苷元,M1),m/z 475.0→m/z 299.1(葡萄糖醛酸结合物,M2)和m/z 467.3→m/z 305.1(d_6-黄酮醇糖苷,IS)。结果测定大鼠血浆中黄酮醇糖苷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2.00ng·mL~(-1)~400 ng·mL~(-1),苷元的线性范围为2.00 ng·mL~(-1)~400 ng·mL~(-1),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线性范围为5.00 ng·mL~(-1)~1000 ng·mL~(-1)。待测物低、中、高质控样品的日内和日间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相关要求。考察大鼠全血样品室温放置2 h,血浆样品室温放置6 h,血浆样品经沉淀蛋白处理后室温放置6 h,自动进样器放置24 h,血浆样品-20°C放置50天,血浆样品-70°C放置50天,-20°C经历3次冷冻-解冻循环,-70°C经历3次冷冻-解冻循环等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黄酮醇糖苷、苷元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大鼠血浆及全血样品在上述储存条件下均稳定。SD大鼠经灌胃给予黄酮醇糖苷30 mg·kg~(-1)后,M0的C_(max)为(341±106)ng·mL~(-1),AUC_(0-t)为(1960±725)h·ng·mL~(-1);M1在血浆中的含量低于分析方法的定量下限2 ng·mL~(-1),无法测定相应浓度计算C_(max)和AUC_(0-t);M2的C_(max)为(1720±843)ng·mL~(-1),AUC_(0-t)为(8510±2920)h·ng·mL~(-1)。其中M2的C_(max)为M0的5.0倍,AUC_(0-t)为M0的4.3倍。结论本实验建立了准确、灵敏的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的黄酮醇糖苷、苷元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并进行了完整的方法验证,最后将验证后的方法成功应用于黄酮醇糖苷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SD大鼠血浆中,黄酮醇糖苷主要以原形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这两种形式存在,且M2的暴露量显著高于M0,推测黄酮醇糖苷经口服给药后在体内经肠菌群水解成苷元形式被吸收,经历较强的首过代谢后,苷元进一步生成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本文首次测定了黄酮醇糖苷在大鼠血浆中的主要代谢物,为临床药动学试验设计提供了依据。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的药动学研究,不仅要关注原形药物,而且更要关注其代谢物,后者在血浆中的暴露量通常远高于前者。
【图文】:

化学结构,储备液,配制标准系列,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I II图 2-3 d3-黄酮醇糖苷、d6-黄酮醇糖苷的化学结构Figure 2-3 Structures of d3-flavonol glycoside and d6-flavonol glycoside液的配制精密称取黄酮醇糖苷、苷元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对照品各两份,用并用甲醇定容,,获得质量浓度均为 1.00 mg·mL-1的 M0、M1、M2,分别用于配制标准系列样品和质控样品。醇-水(50:50,v/v)稀释 M0、M1、M2 储备液及质控储备液,M2 质量浓度为 40.0/40.0/100、80.0/80.0/200、200/200/500、400/400/100/2500、2000/2000/5000、4000/4000/10000、8000/8000/20000 ng准系列溶液,分别取上述混合标准系列溶液 10 μL,加入大鼠空白获得 M0/M1/M2 浓度为 2.00/2.00/5.00、4.00/4.00/10.0、10.0/10.0/2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洲;;转色期摘叶对几种葡萄花青素和黄酮醇含量的影响[J];中国果业信息;2017年05期

2 孟宪f ;白正晨;张弘青;;蜂胶黄酮醇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年04期

3 孟宪f ;白正晨;张树海;张弘青;;蜂胶黄酮醇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及其表征[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年06期

4 ;科学家发现黄酮醇能有效预防癌症等疾病[J];医学信息;2000年03期

5 孙敬芹,刘鲁威,蔡孟深;黄酮类化合物研究(Ⅳ)——2′羟基-4′-取代查尔酮及4′-羟基-7-取代黄酮醇的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年01期

6 孙敬芹,田秀杰,蔡孟深;黄酮类化合物研究Ⅸ——7-取代黄酮醇的合成[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7 沙沂;毕开顺;张敬宝;;模糊数学在黄酮和黄酮醇UV图谱识别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88年01期

8 张家美,兰茵,彭志强,蔡孟深;黄酮类化合物研究——ⅩⅥ.4′-β-羟基乙氧基黄酮和3-β,γ-二羟基丙氧基黄酮醇的合成[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9 于荣敏,李铣,朱廷儒;小花棘豆中黄酮醇和黄酮醇甙的分离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1989年08期

10 朱博;夏涛;高丽萍;赵驰;戴前颖;李钊;;绿茶茶汤中黄酮醇及其苷类的测定方法以及对茶汤色度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智聪;沙跃兵;余笑波;;UPLC-PDA-MS/MS连用技术测定茶叶中的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A];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15年

2 杨文婷;刘秀明;姚娜;董园园;王南;李海燕;李校X;;红花黄酮醇合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A];2013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娄定辉;蔡双莲;夏立;汪秋安;;新型黄酮半乳糖缀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9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翟春熙;陶艳春;吴英;吴玉清;;黄酮醇与血清白蛋白复合过程的谱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孙英姬;刘艳芳;齐振婷;刘延振;杜晓茜;;活化分子氧催化氧化降解黄酮醇的非典型3His-1Glu活性中心单核非血红素亚铁酶的模型配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邀请报告[C];2017年

6 冯颖;;GSPE预防肥胖及其代谢异常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7 张旭东;陶发清;李艳;李唯奇;;灯盏乙素促进根伸长的类激素效应及其机制研究[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分会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C];2013年

8 林琳;鲍世铨;王钊;;仙人掌的天然活性成分研究回顾[A];2001’全国药用植物与中药院士论坛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郑晓珂;吕鹏飞;冯卫生;;牛耳草化学成分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瑗;陈惠;;茅莓中黄酮成分TLC与FT-SERS联用指纹检测研究[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布拉江·克依木;黄酮苷类天然产物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2 张强;黄酮和黄酮醇对两株人食管癌细胞的抑制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3 杨为准;黄酮醇氧苷的合成及红菠萝花碱A的合成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黄倩倩;栎精2,3-双加氧酶活化分子氧的生物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吴峥;生物活性黄酮醇和香豆素及其新型糖缀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邱鹰昆;仙人掌的活性成份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7 徐文竞;黄酮醇双重调节气孔运动的机制分析[D];山东大学;2017年

8 王培军;地锦草黄酮醇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9 罗剑锋;尿茶多酚、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陈叶青;凉血止血药炒炭时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规律与止血作用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黄酮醇糖苷及其主要代谢物[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2 刘晓;苹果黄酮醇合成酶基因MdFLS1的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3 杨欢欢;黄酮醇在植物盐胁迫应答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5年

4 黄伟伟;烟草黄酮醇合成酶基因的分离及其序列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杨文婷;红花黄酮醇合成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及功能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6 万秋;红花黄酮醇合酶基因的分离与表达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7 王竹君;黄酮和黄酮醇对人食管癌细胞的分化诱导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8 夏立;由橙皮苷半合成生物活性黄酮醇及新型糖缀合物合成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张颖梅;广藿香中广藿香酮和雷杜辛黄酮醇的含量测定及特征图谱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吴亚会;茶树黄酮醇糖苷积累的研究及CsFLS基因功能的验证[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82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82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7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