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中医临床文献的真武汤证治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23:32
【摘要】:目的:本论文主要通过整理分析古代临床文献中真武汤的临床诊疗经验和病案,分析历代对真武汤的应用情况,研究其临床方证规律,总结出古代真武汤的主治病种及证型、主治症状、舌脉特征、用药规律等证治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通过收集古代著作中医家有关应用真武汤的治疗经验和有效病案,依托张仲景文献知识库,将文献资料分解为数字信息,并从多个角度对信息进行检索,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结果:(1)收集古代文献208例,其中医家经验149例,医案59例。从宋代至清代,历代医家对真武汤的应用逐渐增加。(2)208例文献共包含症状669条,94种,常见症状为腹痛(47次)、下利(36次)、汗出(34次)、咳嗽(32次);208例共包含舌苔18条、8种,常见舌苔为白苔(6次)、滑苔(3次);208例包含脉象107条,17种,常见脉象为沉脉(19次)、微脉(15次)、细脉(14次);208例共包含病因病机132条,26种,常见病因病机为肾阳虚(20次)、水饮与里寒合(17次)、发汗过多(15次)、阴盛格阳(13次)、阳气微弱,浊阴上犯(9次)、寒犯少阴(7次);208例包含病证129条,51种,常见病证为伤寒(15次),咳嗽(13次),少阴证(12次),痰饮(9次),亡阳(8次),呕吐(5次),腹痛(5次),阴证(5次),寒证(5次),水肿(3次)。(3)方药规律方面,真武汤原方应用的共有147例,加减应用的共有61例,共用药物58种,常用药物为茯苓(206次)、附子(205次)、白术(204次)、白芍(202次)、生姜(186次),常用加味药物干姜(29次),人参(17次),甘草(12次),五味子(11次),细辛(10次),桂枝(8次),半夏(8次)。后世医家在运用真武汤时,大多运用原方,加减和炮制方法,制备方法以及给药方式应用上也多遵从张仲景的用法。(4)证治规律方面,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真武汤的主治病证为类鼓胀(阴虚水停证)、类水肿(肾阳衰微证)、类咳嗽(痰湿蕴肺证)、类腹痛(中虚脏寒证)、类心悸(水饮凌心证)、类呕吐(脾胃阳虚证)和类阳虚感冒。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真武汤的主治病证为类癃闭(脾肾阳虚证)、类悬饮(阴虚证)、类咳嗽(痰湿蕴肺证)、类水肿(肾阳衰微证)、类心悸(水饮凌心证)、类感冒(里寒重)。结论:本研究数据来源于1911年以前医籍中所记录的历代临证经验或医案,数据可信度较高。在研究方法方面,首次采用了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数据挖掘的方法对真武汤历代应用情况,常见证、症、舌、脉,方药规律,证治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结论较为客观。研究结果表明:从宋代至清代,历代医家对真武汤的应用逐渐增加;常见症状为腹痛、下利、汗出、咳嗽;主要舌苔是白苔和滑苔;主要脉象是沉脉、微脉、细脉;治疗病证的主要的病因病机是肾阳虚、水饮与里寒合、发汗过多、阴盛格阳、阳气微弱,浊阴上犯、寒犯少阴;主治病证为伤寒、咳嗽、少阴证、痰饮、亡阳、呕吐、腹痛、阴证、寒证,水肿;方药规律方面,后世医家在运用真武汤时,大多运用原方,加减和炮制方法以及制备方法、给药方式应用上也多遵从张仲景的用法;证治规律方面,聚类分析结果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类水肿(肾阳衰微证)、类咳嗽(痰湿蕴肺证)、类心悸(水饮凌心证)为两种研究方法得出的共同病证。本研究结果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数据来源、分析方法、挖掘结果相对可靠、客观,可为研究其他经方的辨治规律提供参考。
【图文】:
- 35 -图 4 特征根的碎石图(第一类)2.4.2.1.3 旋转成分矩阵通过主成份分析和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得出第一类数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 16 所示)。表 16 旋转成份矩阵 a(第一类)成份1 2 3 4 5 6小便不利 .698 -.040 -.021 .001 -.020 -.083四肢疼痛 .813 -.029 -.024 -.015 .005 .072小腹满 -.107 -.027 -.214 -.012 .531 -.125
基于古代中医临床文献的真武汤证治规律研究表 19 解释的总方差(第二类)成份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旋转平方和载入合计 方差的 % 累积 % 合计 方差的 % 累积 % 合计 方差的 %11.573 39.317 39.317 1.573 39.317 39.317 1.325 33.1232.971 24.280 63.598 .971 24.280 63.598 1.219 30.4753.831 20.784 84.3824.625 15.618 100.000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9.5
【图文】:
- 35 -图 4 特征根的碎石图(第一类)2.4.2.1.3 旋转成分矩阵通过主成份分析和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得出第一类数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 16 所示)。表 16 旋转成份矩阵 a(第一类)成份1 2 3 4 5 6小便不利 .698 -.040 -.021 .001 -.020 -.083四肢疼痛 .813 -.029 -.024 -.015 .005 .072小腹满 -.107 -.027 -.214 -.012 .531 -.125
基于古代中医临床文献的真武汤证治规律研究表 19 解释的总方差(第二类)成份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旋转平方和载入合计 方差的 % 累积 % 合计 方差的 % 累积 % 合计 方差的 %11.573 39.317 39.317 1.573 39.317 39.317 1.325 33.1232.971 24.280 63.598 .971 24.280 63.598 1.219 30.4753.831 20.784 84.3824.625 15.618 100.000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宋业旭;刘爽;
本文编号:2684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843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