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丹参酮ⅡA冻干微乳体系的建立、表征及电化学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8 03:53
【摘要】:目的:以Kolliphor HS15和聚山梨酯80为增溶剂构建丹参酮ⅡA混合微乳冻干体系,通过对其冻干工艺研究、理化性质表征和电化学行为考察,以期获得水溶性良好、稳定性良好的新型丹参酮ⅡA注射剂。方法:1.丹参酮ⅡA微乳体系的建立构建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方法,将丹参酮ⅡA溶解量作为检测指标筛选处方;通过观察溶液由浑浊变为澄清或澄清变为浑浊的临界点,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比例,降低聚山梨酯80的用量,从而降低产品的毒副作用;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研究油相和表面活性剂比例,确定最佳处方。2.丹参酮ⅡA微乳冻干工艺的研究通过对冻干保护剂、共晶点、玻璃化转变温度、塌陷温度的考察,确定最佳的冷冻干燥工艺;通过比较冻干前后和退火处理后样品的表面张力、浊点、微粒、透光率、配伍稳定性、化学稳定性,考察冻干对丹参酮ⅡA微乳体系的稳定性的影响。3.丹参酮ⅡA冻干微乳体系的表征运用动态光散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电导率等手段对丹参酮ⅡA冻干微乳外观、复溶性、电导率、粒径、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4.丹参酮ⅡA冻干微乳体系的电化学行为研究通过筛选工作电极、支持电解质、pH、扫描速率等条件,建立丹参酮ⅡA微乳电化学含量测定方法,并通过扫描速率的影响,研究玻碳电极氧化还原机制。结果:1.确定选择269 nm作为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波长,丹参酮ⅡA浓度与吸光度关系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0.1154 C+0.0040(1.00~8.00μg/m L),相关系数R2=0.9995,通过回收率、精密度、重复性试验验证该方法可行性良好。通过对制剂处方筛选和优化,获得最佳处方比例为22.11%GTCC,HS15:PS80(Km=2.18),相对于原料药而言,丹参酮ⅡA的溶解度提高了86.4倍。2.确定冻干保护剂的用量为15%,微乳的共晶点约为-9℃,冻干样品和退火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38.25℃和-38.52℃,塌陷温度分别为-28.8℃和-33.1℃。最终的冻干工艺为:预冻温度为-40℃,预冻4 h。冷阱温度降至-55℃,升温至-25℃,恒温1 h。然后每次升温10℃,至样品温度达到25℃,恒温6 h,即得冻干制剂,其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通过比较冻干制剂、退火制剂与普通未冻干的丹参酮ⅡA微乳在表面张力、浊点热力学、不溶性微粒、透光率、配伍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方面的差异,证明冻干后样品稳定性优于未冻干样品。3.通过最佳条件制备的丹参酮ⅡA冻干微乳样品成形性良好,加水、5%葡萄糖溶液、10%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溶液复溶后呈橙红色透明液体,且均在30 s内溶解完全,其平均粒径分别为(21.66±0.23)nm、(24.42±0.42)nm、(27.06±0.26)nm(21.92±0.18)nm,多分散系数分别为(0.166±0.12)、(0.064±0.08)、(0.092±0.11)和(0.062±0.03);制备的微乳属于O/W型,pH值均在6~7之间;DSC和XRD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以分子形式包裹在微乳结构中。4.丹参酮ⅡA微乳在玻碳电极上具有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最佳反应条件为:5 mol/L pH4.0醋酸盐缓冲液作为支持电解质,扫描电位范围为0.4~-0.6 V,扫描速率为50 m V/s,转移电子数为2,电极上的传质反应既受扩散控制,又受吸附控制。用差示扫描脉冲法进行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在0.2~1.2μg/mL范围内浓度与还原峰电流线性关系良好:Ipc(μA)=0.6420 C(μg/mL)+0.2612,R2=0.9977,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50.25 ng/mL,167.50 ng/mL,回收率、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证明该含量测定方法具有可行性。结论:通过对丹参酮ⅡA增溶体系各组分及其比例的筛选和优化,本文建立了水溶性良好的丹参酮ⅡA微乳体系;通过与冻干技术的巧妙结合,提高了制剂的稳定性,获得了一种新型的丹参酮ⅡA冻干微乳体系;与此同时,本文还研究了电化学氧化还原机制,并建立丹参酮ⅡA电化学含量测定方法,为电活性物质的检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冷文金,魏有其,况瑛,郭冬妹,杨艳,万民;施肥种类对家种丹参成分丹参酮Ⅱ_A含量的影响[J];中成药;2002年06期

2 魏巍;;丹参酮的临床应用进展[J];天津药学;2007年04期

3 陈红霞;陈芳芳;颜新宇;;丹参中丹参酮ⅡA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04期

4 陈建明;童晓洁;陈瑾;;丹参酮ⅡA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12期

5 张立海,宋友华,孙春华,任百健,傅得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藿贞胶囊中丹参酮Ⅱ_A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2000年08期

6 杜志谦,冯坤,刘月桂,赵新杰,王广强,薛素娟;丹参中丹参酮Ⅱ_A受热含量降低的规律研究[J];中草药;2002年10期

7 林佳,徐丽珍,李琰,杨世林;不同产地丹参中丹参酮Ⅱ_A的含量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2年02期

8 杜天信,桂伟;丹参酮Ⅱ_A的检测在丹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02年05期

9 廉莲;丹参中丹参酮ⅡA含量变化的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韩占友,李景清;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冠心七味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隋丽华;张留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丹参酮乳膏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2 隋丽华;张留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丹参酮乳膏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钱佳华;宋崎;马能溢;;丹参分散片中总丹参酮和丹参酮Ⅱ_A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4 荣华;周晓东;;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眼底出血48例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媛;刘善文;李华荣;马文波;潘廷才;朱林燕;叶文才;王立伟;陈丽新;;丹参酮ⅡA激活的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氯通道[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6 毕跃峰;关若飞;赵静;陈园园;阿有梅;刘宏民;;基于拼合原理的丹参酮ⅡA与苯甲酸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俊虎;薛克昌;史宁;谭生建;迟家平;姜莉;吴久鸿;;HPLC同时测定丹参酮含片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2007年

8 俞杭平;范顺武;虞和君;陈剑;赵兴;;丹参酮Ⅱ_A凝胶预防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蒙诚跃;周淑芳;;丹参酮ⅡA对人增生性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陈晓锋;唐礼江;朱敏;沈卫峰;杜于茜;;丹参酮ⅡA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A];2006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胡迪 王光忠;湖南研究表明:丹参须根部丹参酮ⅡA含量最高[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赖加林;中药采收季节与药用质量[N];云南政协报;2002年

3 杨易;微乳技术研究方兴未艾[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尹伦甫;新型药物载体微乳在渔药制剂中的应用[N];中国渔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珊;丹参酮ⅡA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唐海英;丹参酮ⅡA抑制肺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钦;中药超分子技术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4 唐超;丹参酮IIA对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素系统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5 付云锐;丹参酮ⅡA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6 周静;丹参酮IIA对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增效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李思铭;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血瘀证炎症反应增强患者的干预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吴侃;丹参酮IIA抑制UVB照射诱导的HaCaT细胞急性损伤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9 杨萍;丹参酮ⅡA及Prohibitin蛋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10 李永胜;丹参酮ⅡA对腹主动脉缩窄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作用及分子生物学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姣娇;丹参酮ⅡA冻干微乳体系的建立、表征及电化学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2 任博;丹参酮ⅡA对PD模型小鼠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魏长征;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镉致肾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宋明官;5-氮胞苷联合丹参酮ⅡA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5年

5 胡惠林;丹参酮Ⅱ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HMGB1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6 董颖;丹参酮ⅡA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HIF-1α及VEGF表达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臧金凤;ER介导丹参酮ⅡA抗妇科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周玉利;丹参酮ⅡA对PDGF-BB诱导的平滑肌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朱娅芳;丹参酮ⅡA微球的制备及药剂学性能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6年

10 张凤娟;糖代谢机制在丹参酮ⅡA和姜黄素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84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84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2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