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紫苏醛型紫苏种质筛选及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04:08
【摘要】:目的:《中国药典》规定紫苏叶药材薄层鉴定用紫苏醛作对照品,但是全国紫苏叶资源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现有的紫苏叶药材多是紫苏酮型种质,紫苏醛含量极低,并且紫苏酮有一定毒副作用,这一状况严重影响紫苏叶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优选紫苏醛型的紫苏种质资源,并进行生产推广,需要对紫苏醛型的种质进行筛选及对紫苏紫苏醛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此为紫苏醛型紫苏优良品种选育奠定基础,并为紫苏种植和紫苏叶采收等生产实践提供一些指导意见。方法和结果:紫苏果实形态研究和紫苏醛型种质的初步筛选:通过观察和比较紫苏果实的5个主要形态特征,分别是:果实颜色、脊纹、硬度、平均粒径和百粒重,然后对55份紫苏果实形态进行观察和统计,经过聚类分析,紫苏果实按照形态可分为6类,对每一类种植后观察所属亚种类型和挥发油化学型测定,发现紫苏醛型紫苏较少,仅出现在只含有黄棕色或深褐色的小粒(平均粒径≤1.5mm,百粒重≤0.16g)、脊纹低、硬度硬特征的紫苏果实中,但是该类果实中属于紫苏醛型的种质比例为30-50%,均为回回苏变种。HPLC快速测定紫苏醛含量方法的建立:参考《日本药局方》测定紫苏叶中紫苏醛含量的方法,建立快速测定紫苏叶和紫苏果实中紫苏醛的方法,并对定量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通过果实形态和果实中紫苏醛的检测判定紫苏醛型紫苏种质的验证研究:对后续获得的紫苏果实,按照前期建立的形态筛选方法,进行验证,证明果实为脊纹低、硬度硬、黄棕色或深褐色小粒(平均粒径≤1.5mm,百粒重≤0.16g)的紫苏更可能是紫苏醛型,再结合果实紫苏醛存在与否的快速检测,又可以提高紫苏醛型种质的判定率,可达到80%以上。紫苏醛种质评价和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研究:将9个紫苏醛型种质种植在北京药植所试验田,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兼顾一天的不同采摘时间以及植株的不同采摘部位,采集紫苏叶,测定紫苏醛含量。不同种质紫苏醛含量差异较大;采样日期在9月21日前后,暨开花期前的含量达到峰值;不同采摘部位含量:顶部叶中部叶底部叶,在落叶期趋于相近;不同采摘时间对于含量的影响不大。结论:本论文建立了利用紫苏果实形态和果实紫苏醛快速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紫苏醛型种质进行筛选,具有可行性与可靠性。通过对多个紫苏醛型种质种植过程中大量紫苏醛含量数据的分析,表明影响紫苏醛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种质,其次是采样日期和采摘部位,一天内的不同采摘时间影响不大;大多数种质在抽穗前或者抽穗开花早期紫苏醛含量最高,表明开花有可能影响紫苏醛含量的积累,且顶部叶的含量要高于其它部位。甄选出4个紫苏醛含量高的种质。提出了生产中紫苏叶采集的合适时间,以及与紫苏叶质量的关系。
【图文】:

果实表面,捏碎,坚硬程度


A B C图 1-1 果实表面脊纹(A、B 为高脊纹,C 为低脊纹)来判断果皮厚和坚硬程度,,如果可以捏碎,定为软果实,反之为硬果硬-0 和软-1。全部样品的显微图参见本论文附录 1。5 个形态特征量化后用 Ward 法聚类分析,使用 SPSS19.0 软件统计分析

紫苏,主成分,坐标,第一


5份紫苏果实类群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坐标上的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琛武;魏长玲;张芬;田景;陈安家;郭宝林;;中国产紫苏果实形态特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06期

2 魏长玲;郭宝林;张琛武;张芬;田景;白晓林;章顺楠;;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10期

3 杜靓;杨夏;孙晓丽;;HPLC法测定中药材紫苏子中迷迭香酸的含量[J];中国处方药;2015年10期

4 魏长玲;郭宝林;;紫苏叶挥发油的不同化学型及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15期

5 姚琴;丰杰;王想;赵凤新;;HPLC测定苏黄止咳胶囊中紫苏醛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年24期

6 林淼;周美玲;霍永久;赵国琦;;紫苏叶挥发油及紫苏醛、柠檬烯对小鼠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及粪便菌群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4年22期

7 赵茜;邹素兰;;HPLC法测定紫苏不同来源不同部位中迷迭香酸的含量[J];广西植物;2014年06期

8 耿榕徽;杨宇杰;胡春兰;杨冬丽;王春民;隋岩;;紫苏叶中紫苏醛的提取与含量测定[J];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07期

9 秦红英;周光明;彭贵龙;李俊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苏中5种有机酸和黄酮的含量[J];食品科学;2014年14期

10 唐英;陈欣;沈平[C;;紫苏叶中挥发油类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彦;中国紫苏属植物种源评价及紫苏多倍体育种的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任永欣;紫苏叶挥发油的抗炎作用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长玲;中国紫苏种质资源调查及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2 孙子文;紫苏叶有效成分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3 周美玲;紫苏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紫苏醛和柠檬烯对小鼠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4年

4 张洪坤;中药藿香正气水抑菌药效物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3年

5 李雪;紫苏挥发油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及化学成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鑫;紫苏有效成分提取与资源分类[D];中北大学;2010年

7 王根女;紫苏中酚类物质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旭;紫苏属植物核型和叶片主要化学成分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9 田香楠;紫苏精油的抗氧化活性及分子微胶囊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10 田妹华;出口日本青紫苏优质高效设施栽培技术[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95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95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e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