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淡豆豉(Sojae Semen Praeparatum)的抗抑郁作用与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含量的关系,分析淡豆豉炮制过程中高富集GABA的影响因素,为科学阐释淡豆豉的“除烦”功效和揭示淡豆豉炮制中GABA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1、本实验室前期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已建立规范的淡豆豉炮制工艺,本研究按此炮制工艺制备淡豆豉,获取各炮制不同时间点样本。2、应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研究淡豆豉的抗抑郁作用与GABA含量的关系。(1)GABA含量测定:应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柱前在线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OPA)测定淡豆豉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样本的GABA含量。(2)CUMS抑郁模型制备:100只昆明小鼠(Kunming mice,KM)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GABA组、黑大豆组、发酵6 d组、再闷6 d、组、再闷15 d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每只单笼饲养。连续28天,按每天1种或2种刺激随机交替建立CUMS抑郁小鼠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取单笼饲养及以下慢性应激刺激:禁食24 h,禁水24 h,潮湿垫料24 h,夹尾1 min(以小鼠发出哀鸣声为宜),45℃热水游泳3 min,斜笼24 h,4℃冷水刺激3 min,震荡2 min,通宵照明24 h,共9种刺激每天随机选取一种应激,持续应激28 d,使小鼠无法预知将要给予的应激。具体安排如下:第1、11、20 d为禁水;第2、10、21、28 d夹尾;第3、12、19 d为潮湿垫料;第4、13、24 d为热刺激;第5、15、22 d为禁食;第6、16、23 d为斜笼;第7、14、26 d为冷刺激;第8、18、27 d为通宵照明;第9、17、25 d为震荡。造模同时连续灌胃给药28 d,观察体重、悬尾、强迫游泳、敞箱、糖水偏好等行为学指标的变化。3、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影响GABA富集的主次因素初步分析应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淡豆豉炮制中pH、温度、水分、蛋白酶(酸、中、碱性)和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各指标在GABA形成中的主次地位。(1)淡豆豉炮制过程中相关指标的检测:利用pH计、温度计、干燥失重法、福林酚法及Berthelot显色法分别测定淡豆豉炮制过程中pH、温度、水分、蛋白酶和GAD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应用柱前在线衍生HPLC-OPA方法测定淡豆豉炮制过程中GABA的动态变化。(2)统计学方法分析:以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各个指标含量为横坐标,以相应时间点样本的GABA含量为纵坐标作散点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对各指标与GABA含量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用双尾检验法评价显著水平。用R~2对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评价,F检验法评价其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通过比较各因素系数绝对值的大小,明确各指标在GABA形成中的主次地位。4、淡豆豉炮制中产GABA微生物的产GAD能力分析根据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影响GABA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各优势微生物在不同pH和温度下产GAD的能力。结果1、按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淡豆豉炮制工艺制备淡豆豉,获得以下不同时间点样本:黑大豆(H)、“黄衣上遍”阶段为发酵0、3、6 d(分别记为F0、F3、F6)“再闷”阶段为再闷3、6、9、12、15 d(分别记为Z3、Z6、Z9、Z12、Z15),成品性状: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浓郁,味微甘。样品性状和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2、淡豆豉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与GABA含量的关系(1)各药物组中GABA含量:按前期建立的发酵炮制工艺获取淡豆豉炮制不同时间点样品,并测定样品煎煮液中GABA含量,此次运用柱前在线衍生色谱技术在黑大豆和发酵6 d中未检测出GABA,再闷6 d和再闷15 d的GABA含量分别为5.559 mg/g、8.421 mg/g。(2)淡豆豉抗抑郁作用与GABA的关系:采用单笼饲养加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复制抑郁模型,连续给药28 d后,各行为学指标变化如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体重、糖水偏好、跨格数和直立数均减少(p0.01);悬尾及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0.05);表明CUMS抑郁模型建造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体重:造模前各组均无差异(p0.05),造模后盐酸氟西汀组、GABA组、再闷6 d组、再闷15 d高、中剂量均增加(p0.05),黑大豆组、发酵6 d组及再闷15 d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糖水偏好:造模前各组间无差异(p0.05),造模后阳性药组、GABA组、再闷6 d组(p0.01)及再闷15 d高、中剂量(p0.05)均增加,黑大豆组、发酵6 d组及再闷15 d低剂量组均无差异(p0.05);敞箱实验:造模前各组的跨格数、直立数均无差异(p0.05),造模后阳性药组、GABA组、再闷6 d组、再闷15 d高、中剂量跨格数增多(p0.01),黑大豆组、发酵6 d组及再闷15 d低剂量组均无差异(p0.05);阳性药组、GABA组(p0.01)、再闷15 d高剂量组(p0.05)的直立数增加,黑大豆组、发酵6 d组、再闷6 d组及再闷15 d中、低剂量组均无差异(p0.05)。悬尾实验:阳性药组、GABA组、再闷6 d组及再闷15 d高、中剂量组不动时间均减少(p0.01),黑大豆组、发酵6 d组及再闷15 d低剂量组均无差异(p0.05)。强迫游泳实验:各组游泳不动时间均缩短(p0.01)。3、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影响GABA富集的主次因素(1)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各指标的动态变化:(1)GABA含量:在炮制前原料黑大豆中含有微量GABA,进入“黄衣上遍”阶段未检测出GABA,洗去黄衣进入“再闷”阶段后,GABA含量逐渐增加,至再闷15 d后含量稳定。(2)pH值:淡豆豉炮制过程中pH值总体处于偏弱酸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3)温度:炮制体系的温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黄衣上遍”初始阶段温度最高。(4)水分:水分在“黄衣上遍”阶段逐渐降低,进入再闷阶段后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5)蛋白酶:淡豆豉炮制过程中酸、中、碱性蛋白酶均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酸性、中性蛋白酶及碱性蛋白酶最高分别达11.88 U/g、116.56 U/g和69.20 U/g。(6)GAD:GAD活性总体呈现先减后增,于再闷15 d时活性高达17.64 U/g。(2)淡豆豉炮制中GABA富集的主次因素:淡豆豉炮制过程中水分和酸性蛋白酶与GABA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211和-0.340,p值分别为0.324和0.228,相关性较小且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知,其它各指标在GABA形成中的主次地位为pH(-0.375)温度(-0.284)GAD(0.140)碱性蛋白酶(0.047)中性蛋白酶(-0.030),其中pH、温度和中性蛋白酶与GABA具有负相关性,GAD活力和碱性蛋白酶与GABA存在正相关性。4、淡豆豉炮制中产GABA微生物的产GAD能力: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d_3和鸟肠球菌(Enterococcus avium)15R_3在pH=6.0、温度为34℃时产GAD活力最高,此时GAD酶活分别达19.43 U/h和11.18 U/h;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5r_1在pH为5、温度为31℃时产GAD能力最高,酶活达3.41 U/h;极细支孢霉(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ME_4在pH为4、温度为28℃时产GAD较强,酶活为11.50 U/h;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MB_2和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ME_3均是在pH为7、温度为28℃时产GAD能力最高,酶活分别为41.97、3.44 U/h;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JD_2在pH为7、温度为31℃时最适产GAD,酶活为25.78 U/h;溜曲霉(Aspergillus tamarii)MA_3在pH为8、温度为28℃时最适产GAD,酶活为12.49 U/h;白腐菌(Phanerochaete sordida)MG_1在pH为6、温度为25℃时最适产GAD,酶活达15.74 U/h。结论1.本实验按前期建立的淡豆豉炮制工艺制备淡豆豉其成品性状和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2.本研究首次运用经典的CUMS抑郁模型来评价淡豆豉的除烦作用,结果表明淡豆豉对模型小鼠的抑郁行为有较好改善作用,抗抑郁作用与样本的GABA含量有关,为后期进一步明确淡豆豉除烦功效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3.淡豆豉炮制过程中pH、温度、GAD、中性及碱性蛋白酶等指标对GABA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主次顺序为pH温度GAD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4.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各优势菌种最适产GAD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各菌株最适产GAD的条件与淡豆豉自然炮制条件范围相吻合,为进一步阐明淡豆豉炮制过程中GABA动态变化的机制奠定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85.5
【图文】: 3. 结果与分析3.0 淡豆豉炮制不同时间点样品性状本实验室结合相关文献和历版《中国药典》建立了规范的淡豆豉炮制工艺,按此工艺制备淡豆豉。淡豆豉炮制不同时间点样品见图 1-1,淡豆豉炮制 0-6 d为“黄衣上遍”阶段, 此过程豆粒逐渐长满黄衣,待发酵至第 6 d 时“黄衣上遍”;洗去黄衣进入“再闷”阶段,“再闷”阶段豆粒逐渐皱缩不平,体积缩小且质软,伴有一定的酒香气味。
分组 第 0 d 第 7 d 第 14 d 第 21 d 第 28 d模型组 23.88±1.72 26.33±2.83△△28.51±3.59△△30.75±3.46△△29.62±2.28△△空白组 23.82±1.93 30.10±3.56**34.06±4.87**35.91±5.18**37.37±5.16**阳性药物组 23.83±2.22 29.48±2.19*32.95±3.30**34.87±3.98*33.49±3.59*GABA 组 23.92±1.46 29.26±1.73*32.44±2.25*35.08±3.14*33.50±2.13*H 组 23.58±1.93 28.38±2.42 31.20±3.12 32.77±2.50 31.87±2.91F6 组 23.83±1.85 27.87±2.66 30.51±3.29 32.74±3.69 31.73±3.43Z6 组 23.96±1.92 29.10±3.14*32.25±3.47*34.68±3.72*32.93±2.91*高剂量 24.00±1.80 28.07±3.64 31.63±4.11 34.49±4.43*32.93±5.18*Z15 中剂量 23.64±1.70 28.68±3.65 31.97±3.95* 34.88±4.34*33.26±3.69*低剂量 24.08±1.77 29.06±3.67 31.58±4.17 34.36±4.61 32.85±3.99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良妮;陈勇;李金洲;陈子隽;庞丹清;;三七叶抗抑郁作用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2019年10期
2 陈蕾;;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抑郁作用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年01期
3 杨靖;刘金伟;龚锡平;曾南;;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拆方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年05期
4 陈蕾;;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抑郁作用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1年10期
5 袁粤;林凌云;;植物提取物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年07期
6 王焕林;铷抗抑郁的基础及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9年02期
7 徐渭龙;韩宁;王翠玲;;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3年10期
8 史先芬;宋海宏;吴自光;;奔豚汤对行为绝望小鼠的抗抑郁作用研究[J];四川中医;2012年11期
9 龚金炎;吴晓琴;毛建卫;张英;;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1年01期
10 陈运良;王晓斌;;氯胺酮与抗抑郁作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世平;瞿融;傅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抗抑郁作用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二部分)[C];2002年
2 王云;柳进;肖哲;黄熙;;水合橙皮内酯发挥了类似枳壳快速抗抑郁作用通过快速持久调节突触可塑性[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3 张萍;赵铮蓉;吴月国;刘骅;;百合地黄汤抗抑郁作用的研究[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4 马世平;瞿融;傅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抗抑郁作用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孙秀萍;李腾飞;刘进修;刘新民;;参远苷抗抑郁作用的初步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谢婷婷;刘屏;王东晓;王虹;于腾飞;陈桂芸;;远志醇提物的抗抑郁作用[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运;;镇惊定志合剂抗抑郁作用的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8 张建军;王景霞;李伟;欧丽娜;陈振振;葛阳;;芍药内酯苷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刘佳莉;苑玉和;秦海林;于金倩;陈乃宏;;柴胡组分抗抑郁作用研究[A];第二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钱敏才;;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快速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A];2014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蔡兵 崔承彬 陈玉华;巴戟天抗抑郁作用与神经系统相关[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记者 陈计智;中药抗抑郁有了评价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3 正;干扰素/白介素可减弱细胞因子的抗抑郁作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钟海波 潘颖 孔令东;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表明:淫羊藿提取物具抗抑郁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康健 李作平;中药抗抑郁研究进展速览[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记者 白毅;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氯胺酮抗抑郁作用机制[N];中国医药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艳丽;新型抗抑郁化合物RO-05的抗抑郁作用及GR相关机制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5年
2 罗涵;卡托普利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王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快速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郑晓鹤;七味开心颗粒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张有志;小补心汤总黄酮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6 翁黄念慈;抑郁舒抗抑郁作用和相关功效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杨利敏;缰核介导P物质受体拮抗剂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黄新艳;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介导氟西汀抗抑郁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9 刘磊;附子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陈春林;2-(α-羟基戊基)苯甲酸钾盐的抗抑郁作用以及布格呋喃抗焦虑及抑郁作用的电生理学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梦荻;木豆素抗抑郁活性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2 陈青峰;淡豆豉除烦功效及其GABA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吴丹;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柴归颗粒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4 杨桃;培元解郁方抗抑郁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任利妍;酸枣仁总皂苷质量控制方法及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6 张涛;柴归方提取物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8年
7 李蒙蒙;新型AMP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PF-4778574抗抑郁作用分子机制[D];宁波大学;2018年
8 孙芳芳;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初探[D];广州医科大学;2018年
9 刘保秀;培元解郁方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丁振春;白芷及其复方的抗抑郁作用与机制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
2725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