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针对创伤导致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除传统的游离植皮、皮瓣技术、组织工程、皮肤扩张术、干细胞移植治疗等技术外,皮肤牵张技术应用逐渐增多,并取得了良好疗效。皮肤牵张术应用原理是利用皮肤的机械性蠕变性能。然而,皮肤牵张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牵张程度有限、人体各个部位牵张关闭的极限值不明确、牵张后皮缘坏死等。其中牵张后皮缘缺血坏死(特别是肢体远段皮肤)是限制皮肤牵张术在创面中应用的最大障碍之一。罂粟碱作为一种经典的非特异性血管扩张剂,临床常用于皮瓣及血管手术后抗血管痉挛。目前关于罂粟碱对于皮肤牵张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国内外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建立巴马香猪前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采用钩针拉杆式皮肤牵张器按照标准化流程关闭创面,研究罂粟碱是否可提高急性牵张闭合创面愈合率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以期为临床急性牵张闭合创面治疗提供新的辅助策略。研究方法:1.猪前肢皮肤全层缺损创面的建立:选用18~22 kg雄性巴马香猪3头,前肢分别制做6 cm×6 cm、6.5 cm×6.5 cm、7 cm×7 cm、7.5 cm×7.5 cm、8 cm×8 cm正方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标准化牵张流程:距创面边缘外侧0.5 cm将钩针垂直刺入,组合新型拉杆式皮肤牵张器均等固定在创面纵轴中点两侧。每侧创缘3组钩针,牵张采用15 N力量。持续牵张皮肤4 min、松开牵张器1 min为1个操作周期,反复循环共6个操作周期,30 min。然后缝合创面,确定适合后续研究的创面大小。2.选用18~22 kg雄性巴马香猪8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头猪,每头猪两前肢中段分别制作标准化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共8个创面。采用标准化皮肤牵张操作流程关闭创面。实验组以1.5 mg/kg肌肉注射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术前1h,术后每8h应用1次,连用7d;对照组以1.5 mg/kg肌肉注射生理盐水,量、次同实验组。3.伤口临床愈合评分。术后4 d、10 d由事先对动物分组不知情的研究人员采用Freeman等提出的“伤口临床愈合评分标准”进行伤口愈合情况评分。4.测量和计算中段创面有效牵张比、中段创面裂开宽度、远段创面裂开宽度、纵轴创面裂开长度、采用NIH ImageJ软件测量创面未愈合面积、创面愈合率等指标。有效牵张比=(中段创面原有宽度-中段创面裂开宽度)/前肢中段周径×100%;创面愈合率=(1-未愈合创面/原始创面)×100%。5.测量创缘1cm处皮肤牵张术前、术后即刻经皮氧分压(TcpO_2)。创面建立前测量猪的前肢中点,创面利用牵张器关闭后即刻距离创缘1cm中段再次测量氧分压。6.取创缘组织,采用HE染色,采用Weidner计数法检测术后当天、10 d创缘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术前,术中2次、4次、6次循环后,术后4 d、10 d缺氧诱导因子-1ɑ(HIF-1ɑ)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利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对上述两种因子利用积分光密度(IOD)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7 cm×7 cm大小创面可通过急性牵张一期闭合,但术后出现创缘缺血、坏死现象,符合后续实验要求。6 cm×6 cm和6.5 cm×6.5 cm创面可通过牵张闭合完整关闭,术后未见创面坏死、裂开等现象;7.5 cm×7.5 cm和8 cm×8 cm创面不能通过牵张闭合关闭。2.术后4 d实验组伤口临床愈合评分为(2.13±0.35)分,与对照组(2.63±0.74)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0 d实验组临床愈合评分为(1.25±0.46)分,优于对照组的(4.63±0.74)分(p0.05)。3.实验组前肢中段有效牵张比(39.82±1.49)%明显高于对照组前肢中段有效牵张比(32.54±6.46)%(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提升7%。实验组中段创面无裂开,明显小于对照组中段创面裂开宽度(1.26±1.19)cm(p0.01)。前肢底段裂开宽度实验组(2.50±1.11)cm与对照组(3.65±1.52)cm无显著差异(p0.05)。纵轴裂开长度实验组(1.66±1.05)cm显著短于对照组(4.51±2.13)cm(p0.05)。实验组未愈合创面面积为(2.18±1.07)cm~2显著小于对照组(11.84±4.00)cm~2(p0.01)。实验组创面愈合率(95.50±2.14)%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8.09)%(p0.01),应用罂粟碱可提升创面愈合率19.50%。4.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TcPO_2分别为(55.09±5.44)mmHg和(54.65±5.9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TcPO_2为(22.71±3.30)mmHg高于对照组的(16.35±3.42)mmHg(p0.05)。5.实验组MVD术前(9.29±1.15)个、术后10 d(29.50±4.76)个;对照组术前(8.50±1.30)个、术后10 d(21.08±3.40)个。对照组内术后10 d显著高于术前(p0.05),实验组中术后10 d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0 d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创缘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ɑ表达情况:实验组IOD值术前(21.74±4.03)、2次循环(22.12±5.18)、4次循环(24.07±4.93)、6次循环(20.17±4.02)、术后4 d(49.99±6.99)、术后10 d(36.98±10.62);对照组IOD值:术前(21.52±5.52)、2次循环(23.25±4.15)、4次循环(21.29±5.12)、6次循环(22.95±4.44)、术后4 d(38.63±7.04)、术后10 d(31.08±7.61)。对照组内术后4 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术后4 d、10 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4 d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情况:实验组术前(20.26±2.44)、术后4d(49.86±10.82)、术后10d(35.51±8.65),对照组术前(21.47±2.60)、术后4d(39.23±6.27)、术后10d(32.35±8.07),对照组术后4d及术后10d较术前表达增加(p0.05),实验组术后4d及术后10d较术前表达增加(p0.05),术后4d高于术后10d(p0.05),实验组术后4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巴马香猪前肢中段7 cm×7 cm急性创面,行急性机械牵张闭合术,利用皮肤粘弹性可达到闭合,但创面出现坏死裂开征象,符合本研究的标准化全层皮肤缺损急性牵张闭合模型要求。2.全身应用罂粟碱可促进猪全层皮肤缺损急性牵张闭合后创面愈合,能提升中段有效牵张比、创面愈合率、伤口临床愈合评分及术后即刻的TcPO_2。3.全身应用罂粟碱改善急性牵张闭合后创面愈合的机制可能与改善伤口周围组织内缺氧状态,促进局部毛细血管再生,可能促进HIF-1ɑ和VEGF表达增加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85.5
【图文】: 确定中点(O 点),以 O 点为正方形中损的正方形创面,而后沿 O 点处平行上下期观察创面中段的有效牵张比。其计算方段创面原有宽度-中段创面裂开宽度)/前肢,自中点平行及垂直前肢纵轴建立对应大止血后,行 Pinch 试验,确认创面中段是为中心两侧皮缘外侧 0.5 cm 将钩针垂直刺器并均等固定在创面纵轴中点两侧。每侧为 4 cm。肤牵张器,牵引力量为 15 N,拉紧 4 mi环,共 30 min。再次行 Pinch 试验,确认面能安全闭合后,用 2-0 聚酯不可吸收缝合麻醉苏醒,实验用猪圈养。
牵张闭合术步骤 a 关闭创面前 Pinch 试验无法直接关闭应用 15N 力量反复 6 次循环牵张可见中段创面可闭合;d(表 1、表 2)。表 1 猪前肢创面设计及急性牵张后效果小 牵张步骤 cm 行 Pinch 试验阴性 .5 cmPinch 试验阳性,行牵引力量15 N 后,2 个循环关闭创面。可关闭创 cmPinch 试验阳性,行牵引力量15 N 后,6 个循环关闭创面。可完Pinch 试验阳性,行牵引力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伟峰,任先军,邓天琼,梅芳瑞;兔颈髓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变化的特点及意义[J];颈腰痛杂志;2004年04期
2 ;被动运动与牵张运动[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2期
3 ;被动运动与牵张运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赵伟峰,任先军,梅芳瑞;兔颈髓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变化及其对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14期
5 李腾飞;商鑫飞;;被动牵张对运动后腓肠肌疲劳恢复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07期
6 夏健松,苏静;静力牵张练习对大负荷训练后肌肉疲劳恢复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杨丰丞;;对提高牵张设备完好率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0年24期
8 何f;胡静;宋健;叶斌;;间歇性低剂量全身应用甲状旁腺激素对兔下颌快速骨牵张的作用[J];口腔医学;2014年02期
9 陈惠贤;孙立州;刘文邦;张斌;;牵张设备远程智能化监控系统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1年17期
10 席雨涛,马爱群,白晓君,吴格如;培养心肌细胞牵张刺激装置的建立及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卫东;郑晓辉;龙洁;李声伟;;不同牵张频率对牵张区成骨细胞PCNA表达的影响[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田卫东;郑晓辉;龙洁;李声伟;;不同牵张频率对牵张区成骨细胞PCNA表达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晓阳;陈晓飞;任雁宏;詹庆元;杨春;王辰;;过度牵张诱发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粘附相关的抗损伤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王佐好;禹永春;崔艺峰;李林;郭慧淑;李在硫;许文燮;;细胞骨架在低渗牵张增加毒蕈碱电流中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王慧明;;重组基因骨形成蛋白对下颌骨牵张区骨痂形成的作用[A];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李亚南;陈心兰;黄扬壁;郑雨帆;贾潇凌;;周期性牵张对微图案化血管平滑肌细胞IKCa通道表达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7 高媛;陆松鹤;邵波;孔亮;;牵张式种植体牵张螺丝直径的有限元优化分析[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8 李林;朴琳;洪明玉;金正元;李英;许文燮;;牵张加强毒蕈碱受体激动剂引起的胃平滑肌细胞膜电位的去极化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王瑞元;熊开宇;徐玉明;;针刺、磁疗和静力牵张对骨骼肌机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10 张胜年;陆爱云;;骨骼肌伤后牵张与跑动对其材料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常华;肩臂牵张练习[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2 常华;髋部牵张练习[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3 郝锡铭;大腿后肌牵张练习[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谢e
本文编号:2728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728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