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以HSC-T6细胞为模型,探索齐墩果酸(Oleanic acid,OA)导致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1.观察OA对HSC-T6细胞的影响通过MTT法筛选OA浓度后,设置空白组、低剂量组(10μM)、中剂量组(20μM)、高剂量组(40μM),给予齐墩果酸24 h后,采用WB法检测α-SMA、SHH、TGF-β1、Smad2与核内Nrf2、Gli2蛋白水平,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Ⅰ型胶原含量。2.建立Nrf2的转染与激动以及HH通路、TGF通路的沉默方法(1)采用siRNA方法处理HSC-T6细胞,RT-PCR法检测Nrf2下游HO-1、NQO1、GCLC、GCLM mRNA表达,WB法检测核内Nrf2蛋白水平;(2)采用5μM SFN处理HSC-T6细胞24 h后,检测Nrf2下游HO-1、NQO1、GCLC、GCLM mRNA表达和核内Nrf2蛋白水平;(3)将1μM吡非尼酮与HSC-T6细胞共同孵育24 h后,检测TGF-β1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4)HSC-T6细胞用8μM的Gant-61处理24 h后,检测核内Gli2蛋白水平。3.探讨Nrf2通路、HH通路与TGF通路对OA导致肝纤维化的作用(1)分别用0,10,20,40μM的OA与正常的及si Nrf2 HSC-T6细胞共孵育;(2)给予0,10,20,40μM的OA,同时将5μM SFN与0,10,20,40μM的OA联合给药;(3)给予0,10,20,40μM的OA同时设置平行组在给予OA的同时给予8μM Gant-61。给药24 h后,检测8个组α-SMA蛋白水平与Ⅰ型胶原含量;(4)设置空白组、OA低剂量组、OA中剂量组、OA高剂量组、吡非尼酮组、吡非尼酮+OA低剂量组、吡非尼酮+OA中剂量组、吡非尼酮+OA高剂量组;结果:1.给予OA 24 h后,中、高剂量组α-SMA与Ⅰ型胶原含量明显增多,表明大剂量的OA能导致HSC-T6细胞的活化。与空白组相比,中、高剂量组核内Nrf2蛋白水平上调,SHH与、Gli2蛋白水平上调,高剂量组TGF-β1、Smad2蛋白水平上调。2.PCR结果显示siRNA处理后Nrf2下游HO-1、NQO1、GCLC、GCLM mRNA水平明显下调,WB结果显示siRNA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核内Nrf2蛋白水平,表明siRNA沉默Nrf2成功;空白组与低剂量组采用siRNA沉默Nrf2后,α-SMA蛋白水平上调、Ⅰ型胶原含量增多;高剂量组采用siRNA沉默Nrf2后,α-SMA蛋白水平下调、Ⅰ型胶原含量减少。3.给予SFN后,Nrf2下游基因mRNA水平明显升高,核内Nrf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表明SFN能够激动Nrf2蛋白水平;SFN与OA联合给药后,发现SFN能使HSC-T6细胞α-SMA蛋白水平下调,Ⅰ型胶原含量降低。4.给予Gant-61后,核内Gli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表明Gant-61能有效抑制HH通路;与OA联合给药后,α-SMA蛋白水平明显下调,Ⅰ型胶原含量降低。5.吡非尼酮能够显著降低TGF-β1 mRNA水平以及蛋白水平,表明吡非尼酮是TGF-β1的有效抑制剂;与OA各剂量组相比,给予吡非尼酮后HSC-T6细胞的α-SMA蛋白水平下调,Ⅰ型胶原含量降低。结论:大剂量的OA可以导致HSC-T6细胞活化,Nrf2通路在OA所致肝纤维化的过程中起部分保护作用,OA可能通过HH通路与TGF-β通路导致肝纤维化。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5.5
【图文】: 161 传代前与传代后 24, 48, 72 h α-SMA 蛋白水平与Ⅰ型胶原筛选药物浓度A 给药剂量为 0、10、20、40 μM;Nrf2 激动剂 SF;TGF-β1 抑制剂吡非尼酮的浓度为 0、0.5、1、2 μ0、1、2、3、8 μM,进一步检验激动剂/抑制剂各浓(图 2)。
给予OA后α-SMA蛋白水平与Ⅰ型胶原含量响(与空白组相比*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P<0.05,n=3)
给予OA后核内Nrf2蛋白水平(与空白组相比*P<0.05,n=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梁勇;陆红;林成成;王斯璐;夏鹏;吴存造;陈必成;白永恒;;TGF-β1对话Hedgehog-Gli1信号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和胶原累积[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5年01期
2 付玲珠;郑婷;张永生;;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年10期
3 夏海珊;陈少茹;钟月春;吕思敏;陈丽思;黄志荣;吴铁;邹丽宜;;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现况[J];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18期
4 高世超;殷海波;刘宏潇;眭蕴慧;;MAPK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2014年05期
5 饶翠;林山力;文欢;邓红;;经典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和Wnt/β-catenin信号间的相互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5期
6 唐初;陈玉;柏舜;杨光忠;;齐墩果酸的结构修饰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3年01期
7 刘云建;汪谦;黄晓卉;曹良启;陈锡林;;Shh和Ptch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09年02期
8 郭传勇;;核转录因子Gli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帅;吡非尼酮经门静脉灌注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亚沙;长期给予齐墩果酸对小鼠的肝毒性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
2805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0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