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荆苷对慢性应激合并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9 21:3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肝病之一。有研究指出,NAFLD的流行被认为是高脂肪的饮食结构伴随长期持续的慢性压力的结果。脂肪富余的生活方式可以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而慢性应激(CS)可以加速NAFLD的病理过程。国际指南报道,目前没有药物可用于治疗NAFLD,NAFLD患者唯一的治疗方法是用诸如饮食和运动等的措施干预。因此,许多补充疗法,特别是具有调节肝脏脂质代谢和炎症浸润作用的中草药,正在被用来研究治疗NAFLD。前期研究及文献研究表明,牡荆苷有较好的调节脂质代谢的能力和抗炎活性。因此,基于此,本课题模拟现代社会高压和营养富余的生活环境,验证两因素对肝脏的影响,并提出“牡荆苷可改善慢性应激状态下的高脂饮食喂养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和炎性浸润”的科学假设,研究牡荆苷对高脂喂养合并慢性应激小鼠肝脏脂肪沉积和炎性浸润的作用及其机制,为NAFL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牡荆苷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目的:以高脂饲喂和应激夹尾诱导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和炎性浸润,初步评估牡荆苷拮抗小鼠脂肪变性和炎性浸润的药效及病理损伤改善特点,考察牡荆苷干预后对小鼠高脂喂养合并慢性应激损伤后的肝脏中脂质合成通路SREBP-1c/FAS/ACC和经典炎症通路TLR4/NF-κB的影响,包括SREBP-1c、FAS、ACC、TLR4、NF-κB的mRNA和蛋白,以及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浸润。方法:一、牡荆苷对高脂喂养合并慢性应激小鼠肝脏的作用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应激组、高脂组、高脂应激组、牡荆苷组(40mg/kg)。实验方法如下:空白组(Control group)小鼠饲喂基础日粮;应激组(CS group),给小鼠喂食基础日粮并给予夹尾应激;高脂组(HFD group),小鼠喂高脂饮食;高脂应激组(CSHFD group),小鼠喂高脂饲料,并给予夹尾应激;牡荆苷组(VX group),小鼠高脂饮食并给予应激,同时给予5周的牡荆苷灌胃(40mg/kg/天)。检测指标:体重、肝脏重量、脾脏重量、胸腺重量、肝脏系数、脾脏系数、胸腺系数、血清中AST、ALT、TC、TG含量,肝脏中TC、TG、TNF-α、IL-6含量。肝脏病理切片观察。二、牡荆苷对高脂喂养合并慢性应激小鼠肝脏的脂质沉积和炎性浸润改善的作用机制研究检测体内模型肝组织中脂质合成限速酶SREBP-1c/FAS/ACC和经典炎症通路TLR4/NF-κB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浸润。结果:一、牡荆苷对高脂喂养合并慢性应激小鼠肝脏脂质沉积的作用相较空白组,高脂组和高脂应激组的血清和肝脏TC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清TG水平仅高脂应激组的显著升高,而肝脏TG水平在应激组、高脂组和高脂应激组中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5周能显著降低高脂应激组中的血清和肝脏TC、TG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高脂组和高脂应激组的血清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关于血清ALT水平,仅有高脂应激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牡荆苷给药能降低血清AST和ALT水平(p0.01)。提示高脂和应激双因素对小鼠脂质沉积和肝脏损伤作用更明显,牡荆苷能改善它们所造成的肝脏损伤,减少脂质沉积。二、牡荆苷对脂质合成限速酶SREBP-1c/FAS/ACC的影响在高脂应激组模型中,牡荆苷干预后,SREBP-1c、FAS、ACC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三、牡荆苷对高脂喂养合并慢性应激小鼠肝脏炎性浸润的作用对比空白组、应激组、高脂组,高脂应激组动物肝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牡荆苷给药显着降低了高脂应激组小鼠肝脏中TNF-α水平。四、牡荆苷改善慢性应激合并高脂小鼠肝脏炎性浸润的机制研究在高脂应激组模型中,牡荆苷干预后,TLR4、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高脂应激组小鼠肝脏中巨噬细胞明显多于其余三组,给药后巨噬细胞表达减少。高脂应激组小鼠肝脏中中性粒细胞阳性表达明显多于正常组、应激组、高脂组,且聚集成团,给药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牡荆苷能改善高脂喂养合并慢性应激小鼠肝脏的脂质沉积和炎性浸润,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脂质合成限速酶SREBP-1c/FAS/ACC和炎症通路TLR4/NF-κB、减少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而实现的。
【学位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85.5;R-332
本文编号:2823012
【学位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85.5;R-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唐海明;陈建南;张扬;赖小平;黄松;;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来源溪黄草药材中8个水溶性成分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5年02期
2 骆菁怡;张立婷;鲁明霞;刘雅莉;肖萍;;二甲双胍与维生素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系统评价[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年12期
3 陈春莲;;脂肪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12年06期
4 程勇;赵亚敏;苏剑;尹体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8、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年03期
5 张羽萍;华静;;库普弗细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8年04期
6 陈念;;熊去氧胆酸治疗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06年05期
7 魏永杰;张华;;细胞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慧琦;基于Sirt1/p53介导的凋亡通路探讨牡荆苷拮抗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23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23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