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抗血栓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吡唑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17:41
   天然产物是指动物、植物提取物或昆虫、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的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以及人和动物体内许多内源性的成分。天然产物的结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蛋白质、多糖、黄酮、酚类、生物碱类、萜类、甾体等等。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广泛,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及对其进行结构修饰以期获得先导化合物或者药物,成为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药用植物中抗血栓活性成分的发现,第二部分是新型抗肿瘤吡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对三种药用植物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L.)Franco et Vasc.)、榅桲(Cydonia oblonga mill.)和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运用了多种色谱柱层析分离手段包括硅胶、MCI gel CHP-20P、Chromatorex C_(18)、TSK gel Toyopearl HW-40F、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其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且通过波谱学技术、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鉴定了74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0个。从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L.)Franco et Vasc.)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5为新化合物,结构类型均为石杉型三萜,并对该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进行了分析推测;从榅桲(Cydonia oblonga mill.)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5个化合物,包括三萜类、木脂素类、黄酮类化合物及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有4个,3个为二苯并呋喃类(40-42),1个为木脂素(43);从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干燥果实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1个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萜类、生物碱类、酚类、甾体类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个(44)。对所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其中已知化合物36和新化合物42表现出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在终浓度为10μM时,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大于40%。论文的第二部分是新型抗肿瘤吡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该部分设计合成了三种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共69个,包括1,5-二芳基吡唑类化合物(W1-W35)、邻位吡唑酮类化合物(W36-W41)及间位吡唑酮类化合物(W42-W69),并且发现了一种快速有效构建间位吡唑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采用CCK-8法研究化合物在细胞株A549(人肺癌细胞)、SMMC-7721(人肝癌细胞)、HL-60(人白血病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并进行了构效关系的总结。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W24,W29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对人肝癌细胞SMMC的IC_(50)值分别为0.7μM,0.03μM)。在此基础上,对体外活性较好的化合物W24,W29进行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此项研究为进一步开发抗肿瘤药物提供基础以及研究的方向。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84;R96
【部分图文】:

天然来源,占比,前言,植物来源


前言前言化学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天然产物因其结富多样,成为药物研发的源泉,在新药创制过程中发球上市的小分子药物中,约有 30%属于天然来源,在出,约占 60%[1-2]。而在药物的天然来源中,植物来]。基于此,植物来源的新药研发在药物发展历程中占

抗凝药,拮抗剂,维生素


抗血栓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吡唑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血栓栓塞性疾病是指由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状态所引起的疾成是指血液在流动过程中由于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发固;血栓栓塞是指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血液流动中发生的部分或管的情况。常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脑血栓、外周静脉血栓、冠心死、缺血性脑梗死等。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条件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导致病要疾病之一。目前,市场上的抗血栓药物按照其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三小板药物、抗凝血药和血栓溶解剂[7]。

谱图,化合物,平伏键,绝对构型


竖直键( 型),H-21 处于平伏键( 型),RO证实这一点。HMBC 谱图进一步验证了三个羟图 1.8)。化合物 1 在氯仿/甲醇(1:1)体系中析射技术最终确定其结构及绝对构型为 (3S, 14R-0.03 (8)。至此,化合物 1 的结构确证如图 1droxyserratane。 1.8 化合物 1 的结构及1H-1H COSY, HMBC 和 ROESY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雪英;陈志兵;;吡唑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J];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董浩;国媛媛;刘成霖;侯梅芳;;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7年02期

3 李景华;王曙光;娄斌辉;陈璐;;一种新的合成1,3,5-三取代吡唑类化合物的方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4 王悦秋;雷敏;;吡唑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2年05期

5 马正月;闫国英;杨更亮;祝士国;管立;;2,3,3a,4-四氢硫色烯并[4,3-c]吡唑类化合物合成及其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9年08期

6 刘长令 ,张国生;吡唑类化合物[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1年24期

7 陈南;张美慧;王斓;徐莉英;夏明钰;董金华;;苯乙烯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体外抗增殖活性[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7年05期

8 ;2009年公开的农药专利集锦(二)[J];今日农药;2009年04期

9 姬文娟;许天明;魏优昌;姚巍;邢家华;谭成侠;;取代双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J];农药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罗杰伟;;吡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探讨[J];广东化工;2013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娇娇;抗血栓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吡唑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代东;铜/钴催化三组分合成吡唑类化合物的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2 杨小东;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定[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3 高文强;稠环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冯玉兰;新型稠环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方法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跃超;新型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姬文娟;取代的双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7 李妲;系列吡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8 王丹丹;新型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DNA的切割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9 易玉平;缺电子联烯的水合反应以及环加成反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10 郑毅;新型吡啶连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5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45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4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