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植物石胡荽中愈创木内酯型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0-10-28 03:05
   石胡荽,又名鹅不食草,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研究表明,石胡荽中含有大量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其中,有多种愈创木内酯型倍半萜已被证明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活性及抗病毒活性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文章总结了植物石胡荽中已分离鉴定得到的33种倍半萜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及其药理活性作用,为更加合理地利用石胡荽的植物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部分图文】:

萜类,化学成分


Jorh[18]总结倍半萜类化合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一般可大致分为不同的阶段,首先是以乙酰辅酶A为原料生成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后者经酶还原生成甲戊二羟酸(MVA)。MVA经数步的酶促反应还原得到焦磷酸异戊烯酯(IPP)及其双键异构体焦磷酸二甲基烯丙酯(DMPP),两者经环化酶[16]还原缩合为相应的焦磷酸香叶酯类,然后进一步与IPP反应缩合成焦磷酸金合欢酯(FPP)。倍半萜类化合物生源上的关系来自于FPP这一前体化合物,不同的倍半萜类生物合成的酶与FPP结合,经过异构化、离子化、重排等反应过程形成结构各异的倍半萜类化合物,见图2。在机理上,这主要是因为其合成过程和反应中环的数量和位置的明显差异所致。1998年从菊苣中分离得到吉马烷A合成酶[(+)-germacrene A synthase]证明了吉马烷A(germacrene A)是愈创木烷型和桉烷型的前体[17-18],而吉马烷A前体C4-C5环氧化形成愈创木内酯型骨架结构[19]。石胡荽倍半萜内酯属于愈创木内酯,A环含α,β-不饱和内酯基团,C/B环在7,8位相连,而6位大多数具有当归酰、甲基丙烯酰和甲基巴豆酰等基团取代,特异性很强,增强了化合物的生理活性[20-21],因此,该类化合物有望成为抗肿瘤,特别是抗鼻咽癌药物的先导化合物。3 生物活性

流程图,内酯,鼻咽癌,流程图


近年来,研究者对石胡荽抗鼻咽癌活性的兴趣愈发浓厚,郭育卿[36]在研究中发现,石胡荽乙醇提取物对人鼻咽癌上皮细胞(CNE-1)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从石胡荽中分离得到具有抗鼻咽癌活性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林雨珊[37]在体外研究中发现,石胡荽中的brevilin A(1)、arnicolide C(2)、arnicolide D(3)3种愈创木内酯型倍半萜具有明显的抗鼻咽癌活性。另外,Su[38]发现石胡荽中的一种倍半萜内酯2β-(isobutyryloxy)-florilenalin(20)对人鼻咽癌上皮细胞(CNE-1)生长具有时间依赖性抑制和诱导CNE细胞凋亡的作用。这种诱导与线粒体膜电位((ΔΨm)降低和细胞色素C释放到胞浆中调节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有关,这些行为导致了细胞凋亡的过程。图3 α-亚甲基-γ-丁内酯母核结构

流程图,内酯,甲基,流程图


α-亚甲基-γ-丁内酯母核结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娟;李兆星;赵小芳;徐博;李林;张兰;李顺祥;;水菖蒲倍半萜类成分的研究(Ⅱ)[J];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04期

2 郭启雷;杨峻山;;旋覆花属植物中倍半萜类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年06期

3 张婷;杜冠华;陈若芸;;旋覆花属植物中倍半萜类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0年24期

4 黎雄;张玉峰;杨柳;冯怡;刘奕明;曾星;;肿节风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2011年11期

5 张慧;孙秀燕;郑艳萍;;RP-HPLC法分离分析温莪术油中6种倍半萜类成分[J];药物分析杂志;2008年12期

6 赵宇新;欧洲卫矛中新的倍半萜类成分[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年02期

7 邱声祥;;从杯叶海绵中分离到新的二倍半萜类成分[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2年01期

8 吕开原;雷智冬;刘元瑞;高晓霞;赵艳敏;刘岱琳;;沉香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20年09期

9 夏新中;肖静;夏庭君;;川厚朴及其炮制品中单萜和倍半萜类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7年09期

10 唐登峰;罗镭;马临科;陈碧莲;;对照品替代法用于莪术油中3个倍半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卢元媛;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复方中药艾可清化学成分及其调节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唐云;土贝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

3 单舒筠;药食两用白果种仁和南非叶的化学成分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8年

4 李世哲;中药“复方夏连胶囊”的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内作用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张广杰;诸葛菜种子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年

6 张永勇;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7 任强;苦荞麦化学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分析和鉴定方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8 宋晓凯;观光木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9 许睿;救必应化学成分研究及抗肿瘤活性成分初步筛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旭红;固体培养樟芝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张静;人参倍半萜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9年

3 李璐;药用植物奇蒿的化学成分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4 马海娟;大花八角果皮活性成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孙建;臭灵丹化学成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李薇;白黄小薄孔菌等三种真菌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9年

7 牛思琪;广西产拳卷地钱的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年

8 田晓雪;玛咖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9 王雪;中药地榆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娄京荣;花椒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59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59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e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