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基于量子力学及分子动力学的葛根芩连汤中小檗碱溶解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08:57
   研究背景张仲景《伤寒论》在葛根芩连汤中有相关记载,先煎葛根,后纳诸药。小檗碱(Berberine)为方中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属于异喹啉的衍生物,常用其盐酸盐。小檗碱具有抗菌谱较广、毒性和副作用较小等特点,但其水溶性差是制约其使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出小檗碱的溶解机制是该领域的当务之急。而葛根属根茎类药材,含有大量淀粉。淀粉(Amylum)是一种常用药用辅料,经糊化之后,淀粉粒中有序及无序(晶质与非晶质)态的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开,淀粉粒膨胀至原始体积的50~100倍,分散于水中,这可能对小檗碱的溶解有影响。目的研究葛根芩连汤中小檗碱的溶解机制,探究小檗碱与可能与水分子之间发生反应的各个位点性质,考察汤剂中葛根先煎的变化,并进行直链淀粉与小檗碱分子相互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1)小檗碱与水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学计算:利用Gaussian软件以DET-B3LYP/6-31G(d)方法模拟小檗碱可能与水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优化小檗碱水合二聚体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分析它们的几何构型、电荷分布及转移、自然键轨道、结合能和热力学性质等。(2)盐酸小檗碱溶解度测定及淀粉煎出量考察。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煎煮时间葛根中淀粉的煎出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淀粉对黄连中有效成分煎出量的影响,比较不同煎煮方法下葛根芩连汤酸碱度变化,考察淀粉及糊化淀粉对盐酸小檗碱溶解度影响,透射电镜观察淀粉及糊化淀粉形态。(3)直链淀粉分子与小檗碱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利用Materials Studio8.0软件,在Compass力场下,分别模拟优化直链淀粉及直链淀粉片段的结构和性质,模拟直链淀粉片段与小檗碱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其结构及相互作用能等性质。结果(1)成功模拟优化了小檗碱,水及二聚体(Ⅰ~Ⅺ)的结构,比较各个水结合位点的性质,接触点(C-H…O)距离最短属于二聚体Ⅵ,距离为0.237 5 nm,最大结合能及稳定化能分别为-28.10 kJ·mol~(-1)与6.527 kJ·mol~(-1)。(2)随着葛根的煎煮时间增加,直链淀粉的煎出浓度由0.4256?0.008 mg·mL~(-1)增加至4.246?0.079 mg·mL~(-1)。黄连煎出液中有效成分(以盐酸小檗碱计)含量为1.960?0.073 mg·mL~(-1),加入0.2 g淀粉的煎出液有效成分含量为2.857?0.062 mg·mL~(-1)。在不同煎煮方法下葛根芩连汤的pH值变化范围在5.41~5.81之间。盐酸小檗碱4 h溶解度为3.005?0.005 mg·mL~(-1),加入淀粉的盐酸小檗碱4 h溶解度为3.047?0.008 mg·mL~(-1),加入糊化淀粉的盐酸小檗碱4 h溶解度为3.836?0.027 mg·mL~(-1)。淀粉颗粒棱角圆滑,为多面体形,呈分散分布。糊化淀粉颗粒呈不定形,颗粒形态基本全部被破坏,淀粉颗粒间出现了明显的黏连现象,分布也更为紧密,分布近似网眼状结构。(3)对于不同温度的直链淀粉片段,优化后的分子形态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舒展,相比较于常温(298.15 K),高温(373.15 K)的直链淀粉片段模拟优化后的分子舒展程度更高。对于共混体系,形态结构上,小檗碱分子嵌入373.15 K的直链淀粉片段一端的疏水空腔中。而在能量上,高温(373.15 K)糊化处理后的直链淀粉片段与小檗碱共混体系的非键能,氢键能和范华德力等均大于常温(298.15 K)。结论小檗碱与水结合位点中最活跃的位点是C_(18)-H_(19),所形成二聚体中最稳定结构为二聚体Ⅵ;葛根中直链淀粉煎出量随煎煮时间增加而增大,支链淀粉煎出量没有明显变化,糊化淀粉颗粒间出现了明显的黏连现象,分布近似网眼状结构。随着加入淀粉量的增多,黄连中有效成分(以盐酸小檗碱计)煎出量不断增多。加入糊化淀粉对盐酸小檗碱溶解有较大的提高,未糊化淀粉则和未加入淀粉组无明显差异,糊化处理后的淀粉对盐酸小檗碱溶解有促进作用;在形态与能量方面,相比较于常温下(298.15 K)直链淀粉片段,高温(373.15 K)糊化处理后的直链淀粉片段与小檗碱结合相对紧密,对小檗碱的结合能力及吸附能力比较强。
【学位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83
【部分图文】:

分子结构图,小檗碱,分子结构


与水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量子力ne)是来源于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碱,呈黄色针状结晶,分子式为[C20H18N5℃,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活损伤等的治疗[46]。但是由于小檗碱的水溶。小檗碱具有异喹啉生物碱类物质化学结有可能和水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因此分子体系的模拟结构,通过比较分子之间的性质,来揭示相互作用的本质,对了解Ⅲ ⅣⅤ

二聚体,小檗碱,标号,原子


11图 2-2 优化后的小檗碱,水和二聚体(Ⅰ~Ⅺ)的结构及其原子标号Fig.2-2 The optimized geometries and atonmic numbering of Berberine, H2O and dimer(Ⅰ~Ⅵ)二聚体Ⅺ

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紫外吸收光谱,参比波长


广东药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试品制备称取葛根饮片 16 g,加入 10 倍量纯水,加热至沸腾,煮沸后保持 1 mL 药液,冷却定溶于 50 mL 容量瓶中,即得。试剂制备称取碘化钾 2.00 g,溶于少量纯水,再加入碘 0.2 g,完全溶解之后,定容于 100 mL 容量瓶中,即得。波长确定淀粉和碘发生络合作用形成成蓝色络合物,支链淀粉和碘发生络合色络合物。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淀粉对照品进行扫描得紫外吸收,确定直链淀粉测定波长 695 nm,参比波长 726 nm。支链淀粉测,参比波长 721 n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佳丽;何睿;;大米中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J];粮食加工;2017年03期

2 彭玉梅;刘华强;朱学栋;杨霞;何晓容;蒋欢;况小锁;;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7年04期

3 范国灿;杨梢娜;;浅析显微镜快速判别稻米直链淀粉含量[J];浙江农业科学;2016年04期

4 袁亮;杨华;邱正高;汤玲;张亚勤;;提高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的研究进展[J];种子;2015年06期

5 代继松;张华;朱英;徐恒;;高通量快速检测稻米中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方法[J];浙江农业学报;2014年06期

6 谢涛;张儒;;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热特性[J];中国粮油学报;2012年07期

7 孟令瑞;孙明茂;苗锦山;刘杰;刘丽霞;孙虎;李云玲;;玉米直链淀粉含量遗传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2012年09期

8 唐忠厚;朱晓倩;李强;李洪民;徐飞;;不同基因型甘薯直链淀粉含量差异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11期

9 姜可心;郭玉华;苏展;张立爽;林团荣;邢晶丽;雒鸫;付飞;;杂交粳稻穗部不同粒位直链淀粉含量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10 杨有仙;赵燕;李建科;黄新球;;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0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昆仑;青稞早抽穗性状的遗传分析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分子标记[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2 寇婷婷;直链淀粉对交联反应的影响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3 范祥云;大麦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QTL定位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4 张巧杰;直链淀粉检测方法与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朱昌兰;水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及品质形成对高温耐性的QTL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邹德堂;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7 郭丽;茶多糖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相容性影响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陈秀花;转反义Sbe基因提高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9 董庆;玉米淀粉合成调控基因的挖掘及功能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10 谈移芳;汕优63遗传改良的部分性状遗传学基础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茂胜;基于量子力学及分子动力学的葛根芩连汤中小檗碱溶解机制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9年

2 裘国松;含环烷基脲壳聚糖衍生物及2-氨基-2-脱氧直链淀粉的合成与分离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3 黄云霄;基于直链淀粉为壁材的纳米农药的制备[D];贵州大学;2019年

4 贾祥泽;超高压致莲子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形成机理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5 钟雨越;玉米直链淀粉的提取与高直链淀粉膜的制备[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6 陈盛杰;水稻Wx基因第10外显子单碱基变异位点SNP_(10)~(C/T)效应分析[D];扬州大学;2018年

7 刘林三;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玉米的淀粉合成基因表达、淀粉结构与膨化特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8 周兴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杂交稻天优3611的直链淀粉含量[D];扬州大学;2016年

9 宋文君;玉米直链淀粉的酶法制备及其在软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10 王麒;水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63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63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c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