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湿疹1号方对豚鼠急性湿疹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3 12:19
   目的:观察湿疹1号方对脾虚型豚鼠急性湿疹模型皮肤炎症、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中药(湿疹1号方)对脾虚型豚鼠急性湿疹模型的作用机理,为湿疹1号方治疗脾虚型急性湿疹提供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1材料:将豚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脾虚急性湿疹中药低剂量组、脾虚急性湿疹中药高剂量组、中药(黄柏胶囊)阳性对照组、西药(氯雷他定片)阳性对照组。中药治疗高、低剂量组采用传统方法煎煮浓缩,制成煎剂,灌胃给药;中药阳性对照组采用黄柏胶囊,用蒸馏水将其溶解制成混悬液,灌胃给药;西药阳性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片,用蒸馏水将其溶解制成混悬液,灌胃给药;剩余组以相同量生理盐水灌胃。2方法:2.1造模方法:因湿疹中医辨证多以脾虚为主,故本实验主要以脾虚型豚鼠急性湿疹模型为研究对象。先予5%DNCB(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25μL外涂于颈部去毛处致敏,然后采用反复小剂量DNCB涂抹法建立急性湿疹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饮食不节及疲劳过度致脾虚证法建立脾虚模型,最后形成病证结合的脾虚型豚鼠急性湿疹动物模型。2.2实验方法:实验一:湿疹1号方对脾虚型豚鼠急性湿疹模型皮肤炎症及屏障功能的影响(1)湿疹1号方对脾虚型豚鼠急性湿疹模型耳肿胀度、耳厚度差的影响:末次激发1天后,处死豚鼠,剪下豚鼠两侧耳廓,用直径0.9cm的金属打孔器在两耳相同部位打孔,电子天平称得左右耳片重量,计算其质量差作为肿胀程度,将其作为炎症反应强度的指标。(2)湿疹1号方对脾虚型豚鼠急性湿疹模型背部皮肤组织中水通道蛋白3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对豚鼠背部皮肤AQP3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根据单位面积中阳性细胞数所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来作为其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实验二:湿疹1号方对脾虚型豚鼠急性湿疹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1)湿疹1号方对豚鼠血清中噬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影响:14天后,在豚鼠模型尚未处死时,经腹主动脉采血,离心后吸取血清。选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各组豚鼠血清中ECP含量进行测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具体步骤的操作。(2)湿疹1号方对脾虚型豚鼠急性湿疹模型CD_4~+T、CD_8~+T及其比值的影响:末次灌胃后2h,经心脏穿刺收集豚鼠全血2mL,并抗凝,严格按照流式细胞仪操作过程进行具体步骤的操作,检测豚鼠全血中CD_4~+T、CD_8~+T水平并计算其比值。结果:实验一:湿疹1号方对脾虚型豚鼠急性湿疹模型皮肤炎症及屏障功能的影响1.湿疹1号方可减轻脾虚急性湿疹豚鼠皮肤耳肿胀度,缩小耳厚度差,减轻炎症反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豚鼠发生程度不同的耳肿胀,耳厚度差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减轻豚鼠耳肿胀程度,减小耳厚度差,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各剂量组、氯雷他定组与黄柏胶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疗效优于黄柏胶囊组;中药高、低剂量组与氯雷他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湿疹1号方可下调脾虚急性湿疹豚鼠皮损中过度表达的AQP3。AQP3蛋白在各组皮肤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浅褐色至棕褐色),在正常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平均光密度值与氯雷他定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AQP3蛋白表达呈强阳性,棕褐色颗粒在胞膜和胞质中大量分布,染色明显加深;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AQP3蛋白表达水平均呈不同水平降低,阳性产物不同程度减少,褐色沉积物质的多少与湿疹1号方的剂量呈现负相关性。实验二:湿疹1号方对脾虚型豚鼠急性湿疹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1.湿疹1号方能有效抑制脾虚急性湿疹豚鼠血清中ECP水平的过度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ECP均有明显升高(P均0.01),表示此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中EC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中药高剂量组治疗效果要优于低剂量组和黄柏胶囊组,而高剂量组与氯雷他定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湿疹1号方可通过降低脾虚急性湿疹豚鼠CD_8~+T淋巴细胞和升高CD_4~+T淋巴细胞从而使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处于平衡状态。模型组中CD_4~+T淋巴细胞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和氯雷他定组CD_4~+T淋巴细胞水平均有上升趋势(P0.05),但中药高剂量组与氯雷他定组相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其余各治疗组CD_4~+T淋巴细胞水平均有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中CD_8~+T淋巴细胞水平则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和氯雷他定组CD_8~+T淋巴细胞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但中药高剂量组与氯雷他定组相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比较均有降低趋势,但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_4/CD_8可见模型组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比较有升高趋势(P0.05),但中药高剂量组与氯雷他定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比较均有升高趋势,但变化不显著,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湿疹1号方可减轻脾虚急性湿疹豚鼠皮肤的炎症反应,降低组织损伤。2.湿疹1号方可下调脾虚急性湿疹豚鼠皮损中过度表达的AQP3,从而减轻皮肤屏障功能的损伤。3.湿疹1号方能有效抑制脾虚急性湿疹豚鼠血清中ECP水平的过度表达。4.在特定剂量和疗程下,湿疹1号方能使脾虚急性湿疹豚鼠CD_8~+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而使CD_4~+淋巴细胞水平上升,从而使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达到平衡状态。
【学位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85.5
【部分图文】:

厚度差,豚鼠,棕褐色


图 1 各组豚鼠耳肿胀度及耳厚度差的比较(—x ±s)疹 1 号方对脾虚型豚鼠急性湿疹模型背部皮肤组织中水通道蛋白 3 表达的影AQP3 蛋白在各组皮肤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浅褐色至棕褐色),在正常组阳性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高,差异具有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的平均光密度值与氯雷他定组比较无统计学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 AQP3 蛋白表达呈强阳性,棕褐色颗粒在胞中大量分布,染色明显加深;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 AQP3 蛋白表达水平均呈降低,阳性产物不同程度减少,褐色沉积物质的多少与湿疹 1 号方的剂量呈现。见表 2、图 2。

湿疹1号方对豚鼠急性湿疹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


模型组

低剂量,中药


中药低剂量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福巧;;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疗效及药理研究[J];光明中医;2017年22期

2 刘美玲;马婷婷;;呋喃西林湿敷与红光照射对急性湿疹渗出期的治疗效果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16年05期

3 周群英;吴波;;蓝科肤宁治疗儿童急性湿疹40例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1年09期

4 刘进先;黄发清;鲁昌宇;杨家彬;吴世平;龚锦;姚亚春;;单味中药溻渍法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年08期

5 秦爱芳;申丽华;;44例中药洗敷联合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临床观察[J];人人健康;2017年16期

6 董梅;;荆防合剂外用治疗小儿急性湿疹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7 李卉;张平;章杰梅;;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1年11期

8 王青云;;急性湿疹60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年07期

9 金顺福;李莲花;;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急性湿疹68例分析[J];吉林医学;2008年05期

10 余国英;蔡丽丽;余武;;自拟中药方治疗老年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一梅;马齿苋提取物治疗急性湿疹的药效研究及作用机理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爽;湿疹1号对豚鼠急性湿疹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王奂云;湿疹1号方对豚鼠急性湿疹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贺洋;薏苓化湿汤内服外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范亚云;臭氧水湿敷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8年

5 白彦萍;中药“爽肤巾”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马玲;除湿解毒汤治疗湿热型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7 严家亮;凉血解毒祛湿汤治疗急性湿疹(血热湿毒型)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陈会苓;燥湿洗药治疗小儿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及作用机理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姜黎雷;中药加减耳疳散治疗外耳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王超;凉血清利饮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理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2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882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e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