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靶向RAC1蛋白的大黄酸衍生物4L合成及对卵巢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发布时间:2021-03-23 20:52
  目的:以抑制卵巢癌浸润转移的RAC1蛋白为潜在靶点,利用分子对接辅助设计软件,对先导化合物大黄酸的母体结构进行修饰并合成大黄酸衍生物,探讨新合成衍生物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靶向调控机制。方法:1.基于RAC1靶点,利用分子对接软件,对大黄酸进行结构修饰合成大黄酸衍生物,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多功能酶标仪测定衍生物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光谱、荧光发射光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衍生物在卵巢癌SKOV3细胞内的分布,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SKOV3细胞对合成衍生物的摄取量。2.采用MTT法检测衍生物对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HE染色观察衍生物4L对SKOV3细胞形态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衍生物4L对SKOV3细胞诱导凋亡情况,划痕实验检测衍生物对SKOV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衍生物对SKOV3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3.Western blot法检测衍生物作用于SKOV3细胞后RAC1的表达情况的变化,根据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原理构建含RAC1基因启动子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SKOV3细胞株后经筛选获得SKOV3-RAC1-L... 

【文章来源】: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靶向RAC1蛋白的大黄酸衍生物4L合成及对卵巢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图1-1.大黄酸、化合物X和4L的分子结构,A.大黄酸,B.化合物X,?C.大黄酸衍生物4L??

大黄酸,紫外光谱,结构改造,吸收峰


波长为261nm和431nm。结构改造后大黄酸紫外区的吸收峰未发??生明显改变,可见光区的吸收峰发生明显蓝移,结构改造后的衍生物4L吸??收峰分别为262nm和386nm,如图1-3。??0?700?|?I?I?I?I?I?I?I?I??0.630?^6100?-??0.560?■?i?-??0.490?-?I?\????0.420?■?\?-??Rhein?|?〇.35〇?■?\?43i.〇〇?■??0.280??????0?210?i?A??0.140?\?\?327.ffi8.00?/?\?-??y?\?I?I?Z?\?531.00??0.070?-?1?1?\?-?-??〇.〇〇〇?|?,?,?,?,?,?■——■?■■?■??249.00?286.10?323.20?360.30?397.40?434.50?471.60?508.70?545.80?582.90?620.00??波长“)??0.700??1?1?■???1?1?1?1?1?1?'?■?■?i???0.630?■????262.00??0.560?■?|?■??0.490???A?.??\??0.420?■?I?\????4L?I?0.350???I?\?.??0.280?■?\?■??\?386.00??0.210?■?\?|????0.140^°?\?nn?^一\?423.00????O.OTO?'Vj:00—义?■?■??〇■〇〇〇?i?7 ̄?,?

合并图,激发光,细胞膜,绿色


2018届硕士毕业论文??3.?5大黄酸衍生物4L在SK0V3细胞的药物分布??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衍生物4L的药物分布,结果见图1-5,红色的标记??的是细胞膜,蓝色的是细胞核,衍生物4L的激发波长为47〇nm,发射波长为??540nm,因此在470mn的激发光激发下可以发出绿色的荧光,发现药物除了??在细胞的边缘聚集,在细胞内也有明显的聚集,说明衍生物4L不仅结合细??胞膜,还能进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后的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进入细??胞核的较少。??■■??漏邐??图1-5.4L在SK0V3细胞内的分布(600X),A.红色为用dil染的细胞膜,B.蓝色为用hoechest染的细胞??核,C.绿色为被激发光激发的4L,?D.合并图??Figl-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黄酸调控Rac1/LIMK1/cofilin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细胞运动与侵袭[J]. 唐敏,李鸿,周国梅,谢一泓,阮和云,黎丹戎.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6(03)
[2]大黄酸对乳腺癌肿瘤细胞HER-2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J]. 钱文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01)
[3]抗癌新药乙双吗啉(AT-1727)与乙亚胺、丙亚胺的作用比较[J]. 张覃沐,陈正玉,林晨.  河南医学院学报. 1980(03)
[4]抗癌新药乙双吗啉(AT-1727)的研究[J]. 任云峰,舒汉丽,张覃沐,陈正玉,林晨.  科学通报. 1980(04)

硕士论文
[1]大黄酸衍生物RH-01的抑制骨肉瘤生长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万宗明.河北医科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96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096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f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