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取象比类法在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3-25 12:59
  传统取象比类法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是将中药的性能、功效与其形态、质地、颜色、气味、生长环境、入药部位、采收季节、物性等自然属性相关联,联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等学说,结合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以推演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功效等药性。尽管取象比类法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与中医理论紧密相连,且对中药药性的研究逐渐成熟化,但依旧具备了主观性较强、注重特殊性和典型性而忽略普遍性等缺陷。对于取象比类法的研究需正确认识,取其精华,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最终构建一个传统与现代兼备的取象比类法,为现代中药药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文章来源】:中医学报. 2020,35(09)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传统取象比类法的内容与方法
    1.1 传统取象比类法与中药的四气五味
    1.2 传统取象比类法与升降浮沉
    1.3 传统取象比类法与归经
    1.4 传统取象比类法与毒性
2 传统取象比类法在中药药性研究中的特点
    2.1 取象比类法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与中医理论紧密相连
    2.2 取象比类法对中药药性的研究逐渐成熟化
    2.3 取象比类法主观性较强、注重特殊性和典型性,而忽略了普遍性
3 传统取象比类法价值与定位
    3.1 有利于确认新来源药物的药性
    3.2 取象比类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指导
    3.3 有助于理解、归纳中药药性
    3.4 现今采用取象比类法对中药药性的研究要取其精华,避其糟粕
4 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法象药理认识的温热药药性与形态学特征相关性初步分析[J]. 郭兆娟,翟华强,李睿,袁一平,田伟兰.  时珍国医国药. 2018(05)
[2]取象比类思维下的中药药性理论探析[J]. 康砚澜.  中医杂志. 2017(17)
[3]基于象思维的中药五味理论解析[J]. 姜开运,梁茂新.  中医杂志. 2017(16)
[4]试论“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J]. 张汉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12)
[5]吴鞠通取象比类治疗“心”病用药特点探析[J]. 李文娟,张思超.  中医药导报. 2016(19)
[6]浅析“法象思维”在本草定性、定位中的应用[J]. 董振飞,王均宁.  时珍国医国药. 2016(03)
[7]植物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杜晓霜,马莹莹,雍永秀,施银银.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05)
[8]试析“法象药理”学说阐释中药功效的利弊[J]. 常惟智,李久全,张淼,杨云松,隋方宇,孙敏,曲苗.  辽宁中医杂志. 2015(03)
[9]魏晋至明清对中药“毒性”认知发展的文献研究[J]. 于鹰,王均宁,张成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05)
[10]中医学与取象比类[J]. 王鹏伟.  吉林中医药. 2009(07)

博士论文
[1]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北沙参“辛味”探索研究[D]. 唐仕欢.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

硕士论文
[1]《本草乘雅半偈》药象研究[D]. 闫醒刚.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
[2]北京白云观藏明《道藏》洞真部及太玄部医药文献整理研究[D]. 王娟娟.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3]外来药用植物的系统整理及研究[D]. 谭晓蕾.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
[4]中药药性与其基原属性相关性研究[D]. 纪玉佳.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5]当归属药用植物的本草学、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D]. 闫忠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99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099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d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