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大黄用量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探析

发布时间:2021-03-30 17:34
  大黄作为泻下类中药的代表,具有泻积热、下瘀血、涤肠胃、退黄疸、消痞满等多种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性沉降峻猛,用量多易伤正,用量不足又难达疗效。通过分析经典方剂发现,大黄用量主要与病邪性质、药物炮制和配伍有关。病邪性质方面,当大黄用于攻伐有形实邪时,用量较重;用于消减无形之邪时,用量较轻。炮制方面,若单纯取大黄炭止血之性、酒大黄清上焦热邪之功、熟大黄活血化瘀之能,三者用量由轻到重依次为大黄炭、酒大黄、熟大黄。配伍方面,大黄与泻下药、活血药配伍用量重;与和解药、温里药配伍用量轻;与清热药、理气药相配,则需根据病情深浅轻重、病邪寒热虚实决定用量。此外,大黄用量还与患者体质、年龄、地域及剂型等因素有关,临床需遵循三因制宜原则,灵活加减。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杂志. 2020,39(06)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辨证效用不同,临床用量各异
    1.1 清热消痞量轻,泻下通里量重
    1.2 退黄利湿剂轻,破瘀解毒剂重
2 炮制配伍不同,用量规律改变
    2.1 大黄不同炮制品的用量规律
    2.2 大黄与不同药物配伍的用量规律
3 诸因综合考辨,用量酌情加减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谈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J]. 边红恩.  内蒙古中医药. 2014(22)
[2]大黄用量临床研究[J]. 陈弘东,赵天宇,徐立鹏,仝小林.  中国临床医生. 2014(03)
[3]宋元时期药物剂量探讨[J]. 倪文婷,程磐基.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1)
[4]《外台秘要》汤剂全方量的研究[J]. 杨琳,傅延龄,倪胜楼,张林,宋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11)
[5]论仲景对《神农本草经》中大黄用法的继承与发挥[J]. 刘原君,程发峰,王雪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10)
[6]大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J]. 曾芳,李媛.  当代医学. 2013(12)
[7]《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药标准度量衡单位考察[J]. 何丽清,傅延龄.  中医杂志. 2011(17)
[8]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 傅兴圣,陈菲,刘训红,许虎,周逸芝.  中国新药杂志. 2011(16)
[9]论大黄在茵陈蒿汤中的作用及地位[J]. 曹宁,李鹏.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06)
[10]论经方中大黄的用量与用法[J]. 邱颂平.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7(04)

博士论文
[1]《伤寒论》用药剂量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 黄英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09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109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a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