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中两种肝毒性成分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1 10:45
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是吴茱萸中的固有成分,又是其致肝毒性的潜在物质基础之一。为了深入分析毒性剂量下两种毒性成分的体内作用过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TQD-MS/MS)联用技术,首次建立和验证了同时测定大鼠灌胃吴茱萸提取物后血浆中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乙酸乙酯萃取法处理血浆样品,在优化后的色谱和质谱条件下,进行等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测定不同采血时间两种成分的血药浓度。通过PK Solver 2.0软件的非房室模型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推算两种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在体内被迅速吸收,血浆中的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0.54±0.10 h、0.58±0.13 h,平均峰浓度分别为36.38±9.89 ng/mL、22.07±8.34 ng/mL,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19.8±29.8 ng/mL·h、67.25±21.12 ng/mL·h。二者的半衰期分别为2.80±0.61 h和3.49±0.74 h,经过约4个半衰期,血中残留量大幅降低。本研究为指导吴茱萸的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提...
【文章来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2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吴茱萸新碱(a)、二氢吴茱萸新碱(b)和地西泮(c)的质谱图及化学结构图
一般情况下,药物的达峰时间越短,吸收速度越快,则其峰浓度越高,毒性也越大。从药动学数据来看,两个目标化合物的药动学参数比较接近,吸收均较快,在给药后的30 min左右达到最大血药浓度,平均峰浓度分别为36.38±9.89 ng/mL、22.07±8.34 ng/mL,相对于给药剂量而言并不低,符合对吴茱萸为小毒中药的描述。二者的半衰期比较接近,在2.80~3.49 h范围内,说明两个成分的整体药代谢动力学行为相近,初步反映了吴茱萸肝毒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作用过程。表观分布容积和血浆清除率可评价重复给药其毒性在机体内是否有蓄积性,表观分布容积越小,血浆清除率越高,说明药物排泄越快,在体内滞留时间越短。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的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0.313 L/kg、0.682 L/kg,清除率分别为0.078 L/h/kg、0.136 L/h/kg,可以认为在其14 d的给药期内,大鼠血液中并无明显的蓄积情况发生。图3 口服吴茱萸肝毒性部位后大鼠体内的吴茱萸新碱、二氢吴茱萸新碱药时曲线
口服吴茱萸肝毒性部位后大鼠体内的吴茱萸新碱、二氢吴茱萸新碱药时曲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乙酰化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J]. 梁力,刘雪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1)
[2]基于UPLC-Q-TOF MS的吴茱萸致肝毒性部位及入血成分分析[J]. 李文兰,孙向明,陈晨,刘悦,宋辉,丁晶鑫,徐蓓蕾,阎新佳. 质谱学报. 2017(03)
[3]吴茱萸挥发油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氧化损伤机制研究[J]. 李晓宇,吴晓文,窦立雯,尹利顺,黄伟,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5(01)
[4]吴茱萸水提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研究[J]. 黄伟,李晓骄阳,孙蓉. 中国中药杂志. 2012(15)
[5]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时效、量效关系研究[J]. 周绮,张茜,金若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09)
[6]服用吴茱萸过量致中毒1例分析[J]. 蔡雪映,孟楠,杨冰. 北京中医. 2006(03)
[7]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J]. 唐元清,冯孝章,黄量.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1997(02)
本文编号:3131111
【文章来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2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吴茱萸新碱(a)、二氢吴茱萸新碱(b)和地西泮(c)的质谱图及化学结构图
一般情况下,药物的达峰时间越短,吸收速度越快,则其峰浓度越高,毒性也越大。从药动学数据来看,两个目标化合物的药动学参数比较接近,吸收均较快,在给药后的30 min左右达到最大血药浓度,平均峰浓度分别为36.38±9.89 ng/mL、22.07±8.34 ng/mL,相对于给药剂量而言并不低,符合对吴茱萸为小毒中药的描述。二者的半衰期比较接近,在2.80~3.49 h范围内,说明两个成分的整体药代谢动力学行为相近,初步反映了吴茱萸肝毒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作用过程。表观分布容积和血浆清除率可评价重复给药其毒性在机体内是否有蓄积性,表观分布容积越小,血浆清除率越高,说明药物排泄越快,在体内滞留时间越短。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的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0.313 L/kg、0.682 L/kg,清除率分别为0.078 L/h/kg、0.136 L/h/kg,可以认为在其14 d的给药期内,大鼠血液中并无明显的蓄积情况发生。图3 口服吴茱萸肝毒性部位后大鼠体内的吴茱萸新碱、二氢吴茱萸新碱药时曲线
口服吴茱萸肝毒性部位后大鼠体内的吴茱萸新碱、二氢吴茱萸新碱药时曲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乙酰化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J]. 梁力,刘雪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1)
[2]基于UPLC-Q-TOF MS的吴茱萸致肝毒性部位及入血成分分析[J]. 李文兰,孙向明,陈晨,刘悦,宋辉,丁晶鑫,徐蓓蕾,阎新佳. 质谱学报. 2017(03)
[3]吴茱萸挥发油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氧化损伤机制研究[J]. 李晓宇,吴晓文,窦立雯,尹利顺,黄伟,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5(01)
[4]吴茱萸水提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研究[J]. 黄伟,李晓骄阳,孙蓉. 中国中药杂志. 2012(15)
[5]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时效、量效关系研究[J]. 周绮,张茜,金若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09)
[6]服用吴茱萸过量致中毒1例分析[J]. 蔡雪映,孟楠,杨冰. 北京中医. 2006(03)
[7]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J]. 唐元清,冯孝章,黄量.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1997(02)
本文编号:3131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13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