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参齐墩果烷型皂苷单体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2 20:40
胃癌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一直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现阶段胃癌的药物治疗水平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依旧存在毒副反应重,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等难以攻克的难题。竹节参作为民间常用药在我国分布区域广,是湖北省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之一。大量文献证实竹节参具有抗疲劳、抗氧化、抗炎、胃肠道保护等作用,负责这些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竹节参皂苷,而目前竹节参皂苷单体在抗癌作用上的研究基础还相对薄弱。目的:本课题从细胞水平入手,以人胃癌SGC-7901细胞为研究对象,探索竹节参齐墩果烷型皂苷单体(竹节参皂苷ⅣV、ⅣVa和Ⅴ)对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以及凋亡的影响,以期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来源。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5-氟脲嘧啶)和药物组(竹节参皂苷)。将不同浓度的竹节参皂苷Ⅳ、Ⅳa和Ⅴ分别在体外作用于胃癌SGC-7901细胞,24h时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CCK-8法检测皂苷单体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利用流式细胞法分析皂苷单体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诱导情况;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检测皂苷单体对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相对于空白组,药物组细胞形态出现明显变化...
【文章来源】: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竹节参的概述
1.1.1 竹节参的来源与现状
1.1.2 竹节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1.1.3 竹节参皂苷的药理作用研究
1.2 胃癌的发展
1.2.1 胃癌的概述
1.2.2 胃癌的发病机制
1.2.3 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1.2.4 胃癌细胞的凋亡
1.3 胃癌的治疗
1.3.1 胃癌的治疗现状
1.3.2 胃癌的药物治疗
2 竹节参皂苷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1.3 试剂配制
2.1.4 细胞株
2.2 实验方法
2.2.1 SGC-7901细胞培养
2.2.2 细胞形态学观察
2.2.3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2.2.4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
2.2.5 划痕实验
2.2.6 Transwell体外迁移实验
2.2.7 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
2.2.8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竹节参皂苷Ⅳ、Ⅳa和Ⅴ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2.3.2 Annexinv-FITC检测细胞凋亡
2.3.3 划痕试验检测竹节参皂苷对SGC-7901细胞迁移作用
2.3.4 Transwell小室迁移与侵袭实验
3 讨论
3.1 竹节参皂苷Ⅳ、Ⅳa和Ⅴ对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3.2 竹节参皂苷Ⅳ、Ⅳa和Ⅴ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
3.3 竹节参皂苷Ⅳ、Ⅳa和Ⅴ对SGC-790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4 全文总结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54434
【文章来源】: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竹节参的概述
1.1.1 竹节参的来源与现状
1.1.2 竹节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1.1.3 竹节参皂苷的药理作用研究
1.2 胃癌的发展
1.2.1 胃癌的概述
1.2.2 胃癌的发病机制
1.2.3 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1.2.4 胃癌细胞的凋亡
1.3 胃癌的治疗
1.3.1 胃癌的治疗现状
1.3.2 胃癌的药物治疗
2 竹节参皂苷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1.3 试剂配制
2.1.4 细胞株
2.2 实验方法
2.2.1 SGC-7901细胞培养
2.2.2 细胞形态学观察
2.2.3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2.2.4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
2.2.5 划痕实验
2.2.6 Transwell体外迁移实验
2.2.7 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
2.2.8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竹节参皂苷Ⅳ、Ⅳa和Ⅴ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2.3.2 Annexinv-FITC检测细胞凋亡
2.3.3 划痕试验检测竹节参皂苷对SGC-7901细胞迁移作用
2.3.4 Transwell小室迁移与侵袭实验
3 讨论
3.1 竹节参皂苷Ⅳ、Ⅳa和Ⅴ对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3.2 竹节参皂苷Ⅳ、Ⅳa和Ⅴ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
3.3 竹节参皂苷Ⅳ、Ⅳa和Ⅴ对SGC-790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4 全文总结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54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154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