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干预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7 14:57
目的:本实验拟通过饮食诱导联合药物的方法,建立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MS)大鼠疾病模型,采用方证互参、以方测证的方法,观察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干预后模型大鼠糖脂改善情况及血清代谢物组的变化,从而明确药物干预后“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代谢物水平的物质基础,并通过方剂的疗效评价佐证证候模型的可靠性,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作用靶点,诠释复方中药药效的作用机理,为中药治疗病证结合模式下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提供科学的、客观的依据。材料与方法:1.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制备40只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动物合格证号:SCXK(辽)2010-0001),体重(220士20)g。在实验开始前,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自由饮食饮水,无不良反应、日常活动正常者纳入正式实验。先将大鼠按体重高低进行编号,然后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即:正常组(n=10)、模型组(n=30)。两组大鼠均自由饮水,正常组基础饲料喂养,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模型组进行STZ腹腔注射,复制痰瘀互结证MS大鼠病证模型。合计16周。2.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干预将病证模型复制成功的24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体重随...
【文章来源】: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两组大鼠体重比较
中药复方干预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大鼠血液代谢组学研究常组型组5.71±0.516.99±0.83△5.76±1.148.31±1.10△△5.80±0.729.69±1.60△△5.74±0.511.62±1.8注: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表 5 造模期间各组大鼠空腹血糖的变化(x s,mmol/L)组别 6 周 8 周 12 周 16 周
5 血脂变化情况5.1 模型制备期间大鼠甘油三酯变化情况从第 8 周开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甘油三酯明显增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7)表 7 模型制备期间各组大鼠甘油三酯的变化(x s,mmol/L)组别 4 周 8 周 12 周 16 周常组型组0.52±0.110.58±0.140.54±0.121.60±0.14△0.53±0.151.61±0.32△0.54±0.1.64±0.3注: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成渝地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J]. 黄晓波,刘雅,陈飞,易延静,胡泰上,徐俊波,胡蓉,张兴渝,袁宁,欧阳凌云,胡咏梅,刘剑雄.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7(02)
[2]北京某高校教职工代谢综合征普查结果及分布特征分析[J]. 崔芳囡,汤欣,牛红丽,董华. 中国校医. 2017(01)
[3]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流行病学相关调查分析[J]. 陈恒伟,林贲,张桂婵. 中医临床研究. 2016(24)
[4]不同分型肥胖人群血清和尿液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J]. 岳子敬,骆斌,杨宜婷,林晓亮,李英帅,王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6)
[5]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特点及治法浅析[J]. 袁月平,李瑛,陈柏谦. 四川中医. 2016(02)
[6]鼠类作为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研究新进展[J]. 王志平,武刚,戎鑫仁,王毅,杨哲. 实用医技杂志. 2015(11)
[7]基于UPLC-QTOF-MS/MS对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的代谢组学研究[J]. 陈爱娟,吴芳,陈伟. 现代医药卫生. 2015(17)
[8]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 苏君梅,许广艳,葛卫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06)
[9]代谢综合征虚痰瘀热病因病机浅析[J]. 隋艳波,张魁魁,李军,刘莉. 中医药信息. 2015(03)
[10]食物加药物诱发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J]. 丁娜娜,刘莉,张良,郑南,柳广周,谢宁. 江西中医药. 2014(12)
博士论文
[1]不同证候血脂异常患者炎性因子、TCD特点和代谢组学识别特征性研究[D]. 陈婧.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2]基于三焦腑病视角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代谢综合征机制[D]. 卞尧尧.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3]五苓散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理论和临床研究[D]. 范玉网.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4]中药复方益糖康干预代谢综合征的疗效评价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 杨宇峰.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建立葡萄糖二酸及其1,4内酯检测新方法及其抗炎作用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D]. 张宁宁.南昌大学 2014
[2]饮食诱导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初步研究[D]. 孟文静.云南中医学院 2014
[3]糖酵解途径和转运系统的改造对大肠杆菌发酵L-苏氨酸的影响[D]. 梁媛.天津科技大学 2014
[4]谷氨酰胺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氧化应激、NF-κB的影响[D]. 蔡芳芳.福建医科大学 2013
[5]基于GC-MS技术高脂饮食干预的肥胖抵抗大鼠代谢组学研究[D]. 辛衍代.济南大学 2012
[6]代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差异性研究[D]. 吕文婧.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7]高果糖饮食诱导大鼠代谢综合征的模型研究[D]. 刘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8]基于代谢组学对代谢综合征特征代谢物及其中医证型的研究[D]. 冯伟峰.暨南大学 2010
[9]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与阴虚阳亢证的代谢组学比较研究[D]. 陈艺.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0]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分析[D]. 骆悠.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69843
【文章来源】: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两组大鼠体重比较
中药复方干预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大鼠血液代谢组学研究常组型组5.71±0.516.99±0.83△5.76±1.148.31±1.10△△5.80±0.729.69±1.60△△5.74±0.511.62±1.8注: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表 5 造模期间各组大鼠空腹血糖的变化(x s,mmol/L)组别 6 周 8 周 12 周 16 周
5 血脂变化情况5.1 模型制备期间大鼠甘油三酯变化情况从第 8 周开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甘油三酯明显增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7)表 7 模型制备期间各组大鼠甘油三酯的变化(x s,mmol/L)组别 4 周 8 周 12 周 16 周常组型组0.52±0.110.58±0.140.54±0.121.60±0.14△0.53±0.151.61±0.32△0.54±0.1.64±0.3注: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成渝地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J]. 黄晓波,刘雅,陈飞,易延静,胡泰上,徐俊波,胡蓉,张兴渝,袁宁,欧阳凌云,胡咏梅,刘剑雄.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7(02)
[2]北京某高校教职工代谢综合征普查结果及分布特征分析[J]. 崔芳囡,汤欣,牛红丽,董华. 中国校医. 2017(01)
[3]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流行病学相关调查分析[J]. 陈恒伟,林贲,张桂婵. 中医临床研究. 2016(24)
[4]不同分型肥胖人群血清和尿液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J]. 岳子敬,骆斌,杨宜婷,林晓亮,李英帅,王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6)
[5]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特点及治法浅析[J]. 袁月平,李瑛,陈柏谦. 四川中医. 2016(02)
[6]鼠类作为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研究新进展[J]. 王志平,武刚,戎鑫仁,王毅,杨哲. 实用医技杂志. 2015(11)
[7]基于UPLC-QTOF-MS/MS对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的代谢组学研究[J]. 陈爱娟,吴芳,陈伟. 现代医药卫生. 2015(17)
[8]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 苏君梅,许广艳,葛卫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06)
[9]代谢综合征虚痰瘀热病因病机浅析[J]. 隋艳波,张魁魁,李军,刘莉. 中医药信息. 2015(03)
[10]食物加药物诱发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J]. 丁娜娜,刘莉,张良,郑南,柳广周,谢宁. 江西中医药. 2014(12)
博士论文
[1]不同证候血脂异常患者炎性因子、TCD特点和代谢组学识别特征性研究[D]. 陈婧.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2]基于三焦腑病视角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代谢综合征机制[D]. 卞尧尧.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3]五苓散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理论和临床研究[D]. 范玉网.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4]中药复方益糖康干预代谢综合征的疗效评价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 杨宇峰.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建立葡萄糖二酸及其1,4内酯检测新方法及其抗炎作用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D]. 张宁宁.南昌大学 2014
[2]饮食诱导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初步研究[D]. 孟文静.云南中医学院 2014
[3]糖酵解途径和转运系统的改造对大肠杆菌发酵L-苏氨酸的影响[D]. 梁媛.天津科技大学 2014
[4]谷氨酰胺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氧化应激、NF-κB的影响[D]. 蔡芳芳.福建医科大学 2013
[5]基于GC-MS技术高脂饮食干预的肥胖抵抗大鼠代谢组学研究[D]. 辛衍代.济南大学 2012
[6]代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差异性研究[D]. 吕文婧.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7]高果糖饮食诱导大鼠代谢综合征的模型研究[D]. 刘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8]基于代谢组学对代谢综合征特征代谢物及其中医证型的研究[D]. 冯伟峰.暨南大学 2010
[9]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与阴虚阳亢证的代谢组学比较研究[D]. 陈艺.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0]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分析[D]. 骆悠.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69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269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