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苦豆根中抗抑郁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7 20:22
  目的:以苦豆根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为基础,采用网络药理学模型分析苦豆根中单体黄酮成分对抑郁症靶点作用的信号通路,并通过药理学实验初步阐释苦豆根中黄酮类成分抗抑郁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现代色谱提取分离技术对苦豆根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富集与分离。2.基于网络药理学平台,对经实验分离和文献收集得到的苦豆根黄酮类成分进行药理作用与机制预测。3.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小鼠抑郁模型评价苦豆根单体黄酮Trifolirhizin及总黄酮的抗抑郁功效,测定相关行为指标变化,探究Trifolirhizin和总黄酮的抗抑郁作用。4.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Trifolirhizin及总黄酮的抗抑郁相关靶点和通路进行研究。结果:1.完成了苦豆根总黄酮的提取富集,并经分离纯化得到苦豆根黄酮类单体成分Exiguachromone A、Trifolirhizin、Sophoraflavanone G。2.通过实验分离及文献整理,共得到苦豆根中11种黄酮类单体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指导,苦豆根中11种黄酮类成分可能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和抑郁通路。3.苦豆根总黄酮提取物能显著改善小鼠的抑郁样症状,明显降低小鼠在悬尾实... 

【文章来源】: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苦豆根中抗抑郁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


苦豆根总黄酮HPLC分析结果,分别为3种成分Trifolirhizin,ExiguachromoneA,

苦豆根中抗抑郁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


苦豆根主要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的GO生物学富集(生物过程A,细胞组分B,分子功能C)

苦豆根中抗抑郁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


苦豆根“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代表活性成分,(●)代表靶点蛋白,(●)代表通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水蛭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研究[J]. 欧阳罗丹,胡小松,牛明,郜文,成玉,王伽伯,马莉.  中国中药杂志. 2018(09)
[2]葛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 林卫东,胡靖敏,梁生旺,王淑美,田元新.  中药材. 2016(07)
[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五味子木脂素类主要药效作用研究[J]. 邱宏涛,赵筱萍,李正,王林丽,王毅.  中国中药杂志. 2015(03)
[4]苦豆子茎秆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J]. 孙培环,姚雯,袁呈山,李雅娟,郑秋生,王振华.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清肺消炎丸抗炎机制的初步研究[J]. 程彬峰,侯媛媛,姜民,赵振营,董林毅,白钢.  药学学报. 2013(05)
[6]激酶和核转录因子抑制剂治疗过敏性哮喘研究进展[J]. 刘仁平,孟爱民,侯琦.  药学学报. 2012(06)
[7]新疆苦豆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 热孜古丽·克依木,李敏,热娜·卡斯木,木艾塔尔·努尔麦麦提.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2(05)
[8]苦豆子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单晓菊,邸明磊,陶遵威.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03)
[9]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J]. 龚金炎,吴晓琴,毛建卫,张英.  中草药. 2011(01)
[10]苦豆子生物碱抗结肠腺癌细胞株SW620的作用筛选[J]. 梁磊,王晓燕,张绪慧,赵文昌,邓虹珠.  中药材. 2008(06)

硕士论文
[1]苦豆子植物资源化学研究[D]. 陈丽.宁夏医科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390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390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0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