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的证治规律演变和理论溯源初探
发布时间:2021-09-30 19:32
目的:自从乌梅丸被记载于《伤寒论》的厥阴病篇338条和《金匮要略》的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篇,历代医家对于乌梅丸的处方有不同的见解。初期,乌梅丸是被用于治疗蛔厥和久利,随着时代的演变与外围因素,医家研发出许多不同的方剂,乌梅丸的疗效也不再被局限而是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疾病上,因此收集不同的临床应用与证治规律,并对其探讨与研究乌梅丸的证治规律演变。方法:本研究将从历代的伤寒医家对乌梅丸的证治规律着手,分析不同的伤寒医家如:王叔和、孙思邈、许叔微和成无己,他们对于乌梅丸的见解而进一步的影响后世对于乌梅丸研究。接着探讨乌梅丸在每个不同时代如:明清时期、清末民初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文化大革命以前和文化大革命后-现代的发展,加上种种的外围因影响如:温病、不同的学派、学派演变、改朝换代、建国期间与文化大革命、科技发展与日益增加的现代文明病,乌梅丸在不同的疾病上所带来的疗效如何被发现以及加以运用。结果:1、乌梅丸在晋至金朝时期被八大伤寒医家发现在治疗厥阴病与蛔虫上有显著的疗效。他们对乌梅丸的见解,开启了后世对于乌梅丸深入研究。2、在明清时期,不再只是着重于治疗厥阴病与蛔虫,新的疗...
【文章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溯源
1.1 明清以前时期
1.2 明清时期
1.2.1 重订错简派
1.2.2 维护旧论派
1.2.3 辨证论治派
1.3 民国时期
1.3.1 绍派伤寒派
1.3.2 扶阳学派
1.4 建国以后
第二章 证治规律演变
2.1 明清以前对乌梅丸运用的认识和发展
2.2 明清时期对乌梅丸的证治规律演变新的发展
2.2.1 瘟疫发生
2.2.2 乌梅丸证治规律的新发展
2.3 请末民国时期对乌梅丸的运用转折和发展
2.4 建国以后对乌梅丸的发展
2.5 乌梅丸化栽
第三章 讨论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乌梅丸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 李兰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7(02)
[2]温病学形成发展与乾嘉学术思想演进关系的研究[J]. 肖毅,黄作阵.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12)
[3]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李承泫,屈杰,谢春光. 亚太传统医药. 2016(19)
[4]乌梅丸临床运用治验[J]. 李建军. 内蒙古中医药. 2016(08)
[5]近三十年民国时期中医群体研究概述[J]. 刘正强. 财经政法资讯. 2016(02)
[6]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及其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对比性分析[J]. 李睿,翟华强,田伟兰,侯吉茹,金世元,王永炎. 中国中药杂志. 2016(05)
[7]乌梅丸治疗久病消渴的理论初探[J]. 唐咸玉,林玉平,何柳,孙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1)
[8]张士卿教授谈“经方头、时方尾”[J]. 王小荣,张弢,刘光炜,王鹏飞,代志蓉,张士卿.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5(05)
[9]乌梅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王智云,孙玉刚,王麟,马正云,韩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19)
[10]敦煌及古代医籍中乌梅丸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 李廷保,王兰桂. 中医研究. 2015(09)
博士论文
[1]伤寒学术流派及其在当代中医伤寒学科的传承研究[D]. 郑身宏.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2]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 慕景强.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1956-1966年中医带徒弟运动研究[D]. 郭巧巧.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16508
【文章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溯源
1.1 明清以前时期
1.2 明清时期
1.2.1 重订错简派
1.2.2 维护旧论派
1.2.3 辨证论治派
1.3 民国时期
1.3.1 绍派伤寒派
1.3.2 扶阳学派
1.4 建国以后
第二章 证治规律演变
2.1 明清以前对乌梅丸运用的认识和发展
2.2 明清时期对乌梅丸的证治规律演变新的发展
2.2.1 瘟疫发生
2.2.2 乌梅丸证治规律的新发展
2.3 请末民国时期对乌梅丸的运用转折和发展
2.4 建国以后对乌梅丸的发展
2.5 乌梅丸化栽
第三章 讨论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乌梅丸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 李兰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7(02)
[2]温病学形成发展与乾嘉学术思想演进关系的研究[J]. 肖毅,黄作阵.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12)
[3]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李承泫,屈杰,谢春光. 亚太传统医药. 2016(19)
[4]乌梅丸临床运用治验[J]. 李建军. 内蒙古中医药. 2016(08)
[5]近三十年民国时期中医群体研究概述[J]. 刘正强. 财经政法资讯. 2016(02)
[6]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及其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对比性分析[J]. 李睿,翟华强,田伟兰,侯吉茹,金世元,王永炎. 中国中药杂志. 2016(05)
[7]乌梅丸治疗久病消渴的理论初探[J]. 唐咸玉,林玉平,何柳,孙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1)
[8]张士卿教授谈“经方头、时方尾”[J]. 王小荣,张弢,刘光炜,王鹏飞,代志蓉,张士卿.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5(05)
[9]乌梅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王智云,孙玉刚,王麟,马正云,韩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19)
[10]敦煌及古代医籍中乌梅丸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 李廷保,王兰桂. 中医研究. 2015(09)
博士论文
[1]伤寒学术流派及其在当代中医伤寒学科的传承研究[D]. 郑身宏.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2]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 慕景强.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1956-1966年中医带徒弟运动研究[D]. 郭巧巧.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16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416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