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10-24 09:51
目的对青葙子正伪品的鉴别研究现状及各成分定量分析方法作一综述,为提升青葙子的药材质量标准,对青葙子作更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45篇相关专业文献,参考近些年以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青葙子的各方面系统科学的研究,按照正伪品鉴别研究现状及各成分定量分析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青葙子正伪品的鉴别手段主要有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差热分析法鉴别,分子生物学鉴别等多种方式;目前关于青葙子的分析类文章主要围绕皂苷类、氨基酸类、矿物质元素类、脂肪酸类等方面。结论青葙子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对其正伪品的鉴别内容及各成分分析方法也可进一步完善。
【文章来源】: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0,37(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鉴别方法
1.1 外观性状鉴别
1.2 理化鉴别
1.2.1 显色反应
1.2.2 薄层鉴别
1.2.3 紫外光谱法鉴别
1.2.4 红外光谱法鉴别
1.2.5 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
1.3 差热分析法鉴别
1.4 分子生物学鉴别
2 定量分析方法概况
2.1 皂苷类
2.2 氨基酸类
2.3 金属元素
2.4 脂肪酸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葙子提取物对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血-视网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 郭树鹏,杨进花,赵辉,余增洋. 中国医药导报. 2016(25)
[2]青葙子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J]. 叶家宏,申卫红,黄红兵,黄月纯.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6)
[3]HPLC-ELSD法测定青葙子中青葙苷I[J]. 王玉梅,喻悦,李会军. 中成药. 2013(09)
[4]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赣南青葙子中的7种金属元素[J]. 黄志勤,焦亮瑜.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3(08)
[5]ITS2序列鉴定青葙子及其混伪品[J]. 刘义梅,陈倩,陈科力,陈士林.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6]不同产地青葙子及其混淆品的差热分析法鉴别[J]. 姜杰,林锦明,郭美丽,王小燕,戴蔚荃,何邦平. 药学实践杂志. 2009(01)
[7]青葙子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J]. 王莹,郭美丽,王笑康,殷军. 中国中药杂志. 2008(01)
[8]HPLC-ELSD法测定青葙子中青葙苷A和青葙苷B的含量[J]. 王莹,郭美丽,王笑康,殷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11)
[9]水红花子与商陆种子的比较研究[J]. 张继,任婧昱,何轶. 药物分析杂志. 2007(05)
[10]4种归肝经明目中药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调控[J]. 黄秀榕,祁明信,汪朝阳,王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4(03)
本文编号:3455066
【文章来源】: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0,37(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鉴别方法
1.1 外观性状鉴别
1.2 理化鉴别
1.2.1 显色反应
1.2.2 薄层鉴别
1.2.3 紫外光谱法鉴别
1.2.4 红外光谱法鉴别
1.2.5 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
1.3 差热分析法鉴别
1.4 分子生物学鉴别
2 定量分析方法概况
2.1 皂苷类
2.2 氨基酸类
2.3 金属元素
2.4 脂肪酸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葙子提取物对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血-视网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 郭树鹏,杨进花,赵辉,余增洋. 中国医药导报. 2016(25)
[2]青葙子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J]. 叶家宏,申卫红,黄红兵,黄月纯.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6)
[3]HPLC-ELSD法测定青葙子中青葙苷I[J]. 王玉梅,喻悦,李会军. 中成药. 2013(09)
[4]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赣南青葙子中的7种金属元素[J]. 黄志勤,焦亮瑜.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3(08)
[5]ITS2序列鉴定青葙子及其混伪品[J]. 刘义梅,陈倩,陈科力,陈士林.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6]不同产地青葙子及其混淆品的差热分析法鉴别[J]. 姜杰,林锦明,郭美丽,王小燕,戴蔚荃,何邦平. 药学实践杂志. 2009(01)
[7]青葙子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J]. 王莹,郭美丽,王笑康,殷军. 中国中药杂志. 2008(01)
[8]HPLC-ELSD法测定青葙子中青葙苷A和青葙苷B的含量[J]. 王莹,郭美丽,王笑康,殷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11)
[9]水红花子与商陆种子的比较研究[J]. 张继,任婧昱,何轶. 药物分析杂志. 2007(05)
[10]4种归肝经明目中药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调控[J]. 黄秀榕,祁明信,汪朝阳,王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4(03)
本文编号:3455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45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