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基于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结合的方法研究刺五加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23-04-03 22:26
  缺血性脑损伤是世界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该疾病的药物开发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脑缺血通常是由血栓或血栓栓塞性动脉闭塞引起的短暂或永久性的脑血流减少引起的。及时得恢复脑部血液的灌注而设计的溶栓治疗被认为是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合理治疗策略。然而,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往往导致病灶周边一系列的细胞、生化和代谢后果,包括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钙超载、兴奋性细胞损伤和炎症,最终导致不可逆性脑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而联合给药很容易导致交叉反应和未知的副作用。中药保护剂的开发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的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但因中药成分复杂导致其用传统研究方式难以阐明其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结合是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鉴定出一系列的基因及代谢产物,可以揭示表型相关的基因功能和代谢途径。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代谢组与转录组结合的方式揭示两种组学结果之间的联系和联合后的功能信息,从而阐明刺五加提取物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1.刺五加提取物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学研究为了研究研究刺五加提取物(ASE)对wis...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单一组学概述
        1.1 基因组学
        1.2 转录组学
        1.3 代谢组学
        1.4 蛋白组学
        1.5 组学技术的延伸
    2.多组学数据处理与分析发展现状
        2.1 数据处理方面
        2.2 数据处理平台
        2.3 在线数据库
    3 应用
        3.1 生物功能的开发利用
        3.2 新药研发
        3.3 疾病诊断与防治
        3.4 精准医学
    4 多基因组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章 刺五加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的提取与制备
        1.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方法
    3 样品处理方法
        3.1 行为学评分标准与梗死面积计算
        3.2 HE染色与TUNEL检测
        3.3 生化指标测定
        3.4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ASE治疗后对大鼠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面积百分比的影响
        4.2 ASE治疗后大鼠脑切片组织病理学变化
        4.3 ASE治疗作用对大鼠脑组织中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4.4 ASE治疗作用对大鼠脑组织中IL-6,IL-1β和 TNF-α水平的影响
    5 讨论
第二章 刺五加提取物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提取物制备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处理与样本收集
        2.2 血浆样本前处理及LC-MS条件
        2.3 数据处理及模式识别方法
        2.4 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
    3.实验结果
        3.1药效实验
        3.2 代谢组学方法验证
        3.3 代谢轮廓分析
        3.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
        3.5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讨论
第三章 刺五加提取物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转录组学研究
    1.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2.实验方法
        2.1 Total RNA提取、质检
        2.2 序列分析文库的构建
        2.3 RNA-seq样品测序与筛选
        2.4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2.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6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与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2.7 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数据联合分析
    3.实验结果
        3.1 大鼠脑组织中RNA质检结果
        3.2 RNA-seq样品筛选后结果
        3.3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5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与筛选
        3.6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3.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3.8 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联合分析结果
    4.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781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781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a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