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苷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30 05:53
近年来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是因骨形成和骨吸收二者之间的活动失衡所引起的骨矿物质沉积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最终导致骨脆性增高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破骨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的多核巨细胞,其前体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及激素的诱导下,可以分化融合成成熟的破骨细胞。骨骼中破骨细胞数量及活性的异常与多种骨代谢性疾病有关,如骨质疏松症,骨硬化症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因此,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及其活性,对于开发研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杨梅苷,系五羟基黄酮-3-鼠李糖苷,为一种多酚羟基黄酮苷类化合物,大量存在于杨梅的果实、树皮、树叶及其他多种天然植物中。具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等多种药理活性。本课题建立了RAW264.7细胞培养体系、确定了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的最佳条件,通过CCK-8细胞毒性实验、TRAP染色实验、RT-PCR实验明确了杨梅苷对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抑制作用。目的:建立RAW264.7细胞系,并诱导出分化成熟的破骨细胞。明确杨梅苷对RAW264.7细胞向...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骨质疏松症
2 破骨细胞
2.1 破骨细胞对骨质疏松发病的作用
2.2 骨代谢信号通路OPG/RANKL/RANK
2.3 RAW264.7 细胞
3 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
3.1 目前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及其副作用
3.2 传统中药杨梅苷
第一部分 RAW264.7 细胞系的建立及破骨细胞的诱导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RAW264.7 细胞的培养、传代、冻存及复苏
2.2 破骨细胞诱导及TRAP染色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RAW264.7 细胞的正常形态
3.2 RAW264.7 细胞的增殖曲线
3.3 TRAP染色
3.4 细胞接种密度对破骨细胞诱导的影响
3.5 RANKL浓度对破骨细胞诱导的影响
4 讨论
4.1 RAW264.7 细胞的培养
4.2 破骨细胞的诱导及TRAP染色
第二部分 杨梅苷对RAW264.7 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CCK-8 发测定杨梅苷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杨梅苷对成熟破骨细胞的影响
2.3 杨梅苷对成熟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CK-8 法测定杨梅苷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3.2 杨梅苷对成熟破骨细胞的影响
3.3 杨梅苷对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CCK-8 法测定杨梅苷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4.2 杨梅苷对RAW264.7 细胞向成熟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第三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06559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骨质疏松症
2 破骨细胞
2.1 破骨细胞对骨质疏松发病的作用
2.2 骨代谢信号通路OPG/RANKL/RANK
2.3 RAW264.7 细胞
3 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
3.1 目前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及其副作用
3.2 传统中药杨梅苷
第一部分 RAW264.7 细胞系的建立及破骨细胞的诱导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RAW264.7 细胞的培养、传代、冻存及复苏
2.2 破骨细胞诱导及TRAP染色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RAW264.7 细胞的正常形态
3.2 RAW264.7 细胞的增殖曲线
3.3 TRAP染色
3.4 细胞接种密度对破骨细胞诱导的影响
3.5 RANKL浓度对破骨细胞诱导的影响
4 讨论
4.1 RAW264.7 细胞的培养
4.2 破骨细胞的诱导及TRAP染色
第二部分 杨梅苷对RAW264.7 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CCK-8 发测定杨梅苷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杨梅苷对成熟破骨细胞的影响
2.3 杨梅苷对成熟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CK-8 法测定杨梅苷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3.2 杨梅苷对成熟破骨细胞的影响
3.3 杨梅苷对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CCK-8 法测定杨梅苷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4.2 杨梅苷对RAW264.7 细胞向成熟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第三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06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80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