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胆论治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10:26

  本文关键词:从心胆论治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脑梗死 中药治疗 心胆论治 疗效评价 生活质量


【摘要】:背景: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我国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65岁以上人群组疾病死亡率高达719/10万,其中急性脑梗死约占50%-70%。随着社会高龄化,患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中脑梗死患者为临床最为常见,也是针灸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病种之一。有文献报导,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存在轻型化趋势,如腔隙性梗塞在所有脑梗死患者中占30.45%。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展,脑梗死的死亡率较前虽有所降低,但致残率、复发率仍很高,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脑梗死脑血管病研究和防治已成为当今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的: 观察从心胆论治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增效性,为提高临床上治疗本型脑梗死的疗效提供更丰富的方案和依据。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将130例龙兴中医诊所脑梗死患者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纳入受试者124例,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 治疗组进行从心胆论治针灸+中药的整合治疗方案,针刺选穴百会、印堂、内关、曲泽、极泉、阳陵泉、丘墟、足窍阴,腹部穴位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背部穴位膈俞、胆俞,耳针穴位心、胆。以上穴位按躯体左右分为2组,隔天轮流使用。针刺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一次。出针后对腹部及背部穴位进行麦粒灸,每穴5壮,灸疗结束后再在所取耳穴埋入图钉型皮内针,胶布固定,留针3天。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个疗程。中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川芎12g、当归12g、桃仁12g、红花12g、地龙10g、赤芍15g、石菖蒲15g、远志12g,上肢偏瘫重者加桑枝,下肢偏瘫重者加牛膝、续断。水煎服至500m1,每日1剂,早晚分服、温服。对照组单纯服用中药的治疗方案,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及煎服法均同治疗组。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结局进行评价,同时对人口学资料,症状及体征和中医症候积分变化进行评价,治疗前后各评价一次。使用EpiDate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双录入法,以保证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录入后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及等级数据采用χ2检验。 结果: (1)基线比较 人口学资料方面,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病程及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不存在选择性偏倚等的可能性,两组具有可比性。 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面,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疾病(冠心病等)是主要危险因素,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直接关系。调查本研究中124例入选的病例发现,在患有这几类高危因素的人群中,其中高血压病81例(占65.32%),高脂血症70例(占56.45%),糖尿病60例(占48.39%),心脏疾病33例(占26.61%),两组四类疾病的既往病史经卡方检验P值均大于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所纳入的患者中这四类因素仍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其并不影响本研究中对结局的判定。 各量表基线比较方面,治疗前两组症状及体征经卡方检验,症状及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症状及体征不存在偏倚;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病人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SS-QOL生活质量12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各维度均具有可比性。 (2)主要临床症状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补语、口舌歪斜等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症状均较治疗前好转。说明心胆针灸+中药治疗法在改善上述症状方面较单纯中药治疗更为有效。 (3)结局比较 主要结局指标方面,组内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后患者有好转。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胆针灸+中药治疗法在降低NIHSS评分方面较单纯中药治疗更有效果。 生活质量评价方面,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总分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组间比较提示,从心胆论治针灸+中药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更优于单纯中药的治疗方案。 生活质量各维度比较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12个维度得分比较,其中语言、活动能力、情绪、个性、自理能力、社会角色、上肢功能、工作或劳动8个维度得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中药的治疗对改善脑梗死患者躯体运动功能及语言神志方面的8个维度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4)临床有效率方面,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13%,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灸+中药治疗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应用中药治疗,提示临床治疗本病当加入针灸治疗为佳。从中医疗效评价指标来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灸+中药组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病人的中医症候。 (5)安全性方面,经临床观察,治疗组在针刺后未出现晕针、断针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使用药物后均未出现皮疹、发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治疗后经复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未发现异常改变。提示本研究两种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均安全有效。 结论: 1.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疾病(冠心病等)这四类疾病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2.从心胆论治针灸+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整合治疗方案较单纯中药治疗疗效确切,通过治疗不仅能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且能较全面的改善本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从心胆论治的针灸方案有较好的临床增效作用,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脑梗死 中药治疗 心胆论治 疗效评价 生活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目录11-13
  • 引言13-15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5-35
  • 1.1 流行病学概述15
  • 1.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15-19
  • 1.2.1 病因病机15-16
  • 1.2.2 临床表现16-17
  • 1.2.3 现代医学治疗17-19
  • 1.3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19-33
  • 1.3.1 古代中医对中风的认识19-21
  • 1.3.2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21-22
  • 1.3.3 中医药对中风病的治疗22-24
  • 1.3.4 针灸治疗24-32
  • 1.3.5 针灸对脑循环影响的研究32-33
  • 1.4 小结33-35
  • 第二章 临床研究35-46
  • 2.1 对象和方法35-40
  • 2.1.1 研究目的35
  • 2.1.2 受试对象35
  • 2.1.3 诊断标准35-37
  • 2.1.4 纳入标准37-38
  • 2.1.5 排除标准38
  • 2.1.6 剔除标准38
  • 2.1.7 脱落标准38
  • 2.1.8 临床研究实施方案38-40
  • 2.2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40-46
  • 2.2.1 临床资料分析40-42
  • 2.2.2 结果分析42-46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46-52
  • 3.1 理论讨论46-50
  • 3.1.1 本研究对中风的认识46
  • 3.1.2 针灸疗法之解析46-49
  • 3.1.3 补阳还五汤之理解49-50
  •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50-52
  • 3.2.1 结局50
  • 3.2.2 结局讨论50-51
  • 3.2.3 整合医学理论的临床体现51
  • 3.2.4 今后研究思路51
  • 3.2.5 创新点51-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58-65
  • 致谢6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骏;莫穗林;李董男;;中西医结合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年11期



本文编号:1048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048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7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