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热秘型)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02:24

  本文关键词:电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热秘型)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便秘 电针


【摘要】:盆底失弛缓综合征(anismus)所致便秘是指因盆底肌失弛缓所致的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排便时肛门不能放松,甚至反而收缩的一组症候群,是常见的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治疗、肉毒素注射、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并且一些药物长期应用容易形成依赖性,甚至可以形成泻剂结肠。肉毒素注射治疗需要反复注射,患者接受程度较差。手术治疗需要掌握严格的适应症。因为该病的致病原因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中效果不佳。中医在治疗便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灸治疗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便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针治疗是用电刺激维持或加强得气效果来提高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长强穴、支沟穴自古以来均为治疗便秘的有效穴位。所以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探索一种简单、有效、患者易于接受的方法用来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的便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电针在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中的临床疗效、对排便动作的影响,验证电针在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中的有效性,为临床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患者按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30例,采用0.32mm×25mm毫针对长强穴、支沟穴进行穴位刺激,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之后将电针仪的两极分别连在长强穴与支沟穴针柄上,采用连续波,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双侧支沟穴交替针刺治疗。药物组30例,患者口服麻仁软胶囊,一次二粒,每日两次。针药组30例,患者在电针治疗的同时口服麻仁软胶囊,电针治疗的方法与电针组相同,药物服用方法与药物组相同。三组均治疗三周。在治疗期间,均要求患者勿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粗纤维食物,适量活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治疗后一月观察患者主要症状(排便困难程度、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时间)和次要症状(有无腹胀、腹痛、肛门坠胀),根据便秘症状评估量化表进行评分,同时根据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排便动作情况。 结果:在近期疗效评价方面,电针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7例、改善18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3%;药物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5例、改善11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53.3%;针药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15例、改善10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6.7%,经统计学分析,针药组综合疗效优于药物组(P0.0167),针药组与电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167),电针组综合疗效优于药物组(P0.0167)。在治疗后平均症状积分方面,针药组平均症状积分5.27±5.030,药物组平均症状积分10.23±4.939,电针组平均症状积分7.73±4.143,经统计学分析,针药组平均症状积分低于药物组(P0.05),针药组平均积分低于电针组(P0.05),电针组平均积分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三周后,平均症状积分针药组电针组药物组。在排便动作方面,,治疗后电针组排便动作呈负相关23例,正相关7例,药物组排便动作呈负相关3例,正相关27例,电针组排便动作呈负相关20例,正相关10例,经统计学分析,针药组在改善排便动作协调性方面优于药物组(P0.0167),针药组与电针组在改善排便动作协调性方面无明显差异(P0.0167),电针组在改善排便动作协调性方面优于药物组(P 0.0167)。在远期综合疗效方面,电针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5例、改善13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60%;药物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0例、改善8例、无效22例,有效率为26.7%;针药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8例、改善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66.7%,经统计学分析,在远期疗效方面,针药组优于药物组(P0.0167),针药组与电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167),电针组优于药物组(P0.0167)。 结论:通过研究表明,电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热秘型)疗效确切,方法操作简单,通过电针的良性刺激作用能够纠正排便时肛管直肠压力梯度不能逆转的情况,改善盆底组织不能协调排便的状态。电针治疗联合麻仁软胶囊口服在改善盆底失弛缓征所致便秘(热秘型)症状方面优于单纯的药物口服和电针治疗。口服麻仁软胶囊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热秘型)主要以改善便秘症状为主,不能从根本上纠正病因,远期疗效不理想。
【关键词】: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便秘 电针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24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0
  • 对象与方法10-15
  • 1 研究对象10
  • 2 一般资料10-11
  • 3 诊断标准11-12
  • 4 病例入选12
  • 5 治疗方法12-13
  • 6 疗效评定13-14
  • 7 统计方法14-15
  • 结果15-20
  • 1 近期综合疗效分析15
  • 2 治疗前后平均症状积分比较15-17
  • 3 排便动作正常与异常情况比较17-18
  • 4 远期综合疗效分析18-19
  • 5 不良反应19-20
  • 理论探讨20-28
  • 1 祖国医学对便秘的认识20-21
  • 2 现代医学对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的认识21-24
  • 3 从局部解剖认识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的原因24-26
  • 4 从肛肠动力学认识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本质26
  • 5 通过电针的穴位刺激对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的理论分析26-27
  • 6 对研究结果的总体分析27-28
  • 结论28-29
  • 致谢29-30
  • 参考文献30-32
  • 附录32-43
  • 附录1:附表32-35
  • 附录2:文献综述35-43
  • 参考文献41-43
  • 附录3: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及科研情况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宝光;;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慢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8年08期

2 荣文舟;;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诊断[J];北京中医药;2009年02期

3 余苏萍 ,丁义江 ,王业皇 ,丁曙睛 ,张苏闽;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诊断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应用研究[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年01期

4 郑伟琴;张大景;;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年02期

5 严金明;刘冬;张兴云;秦波;王波;郭伟;;排粪造影力排时与提肛时肛直角及其变化诊断盆底失弛缓征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9年12期

6 杨志生;荣文舟;;简易疗法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7年08期

7 王业皇,钱世华,张苏闽,王晓宏;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辩证论治──附9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1995年01期

8 余苏萍,哈楠林;四物汤合增液汤加味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致便秘3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年02期

9 沈海明;针刺治疗习惯性便秘85例[J];四川中医;2002年08期

10 丰培学;长强穴埋线治疗便秘60例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年08期



本文编号:1052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052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b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