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为核心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全程管理模式构建思路

发布时间:2017-11-18 04:00

  本文关键词:以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为核心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全程管理模式构建思路


  更多相关文章: 优化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全程管理 思路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治疗至今仍是世界难题。长期药物治疗和疾病的折磨不仅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心理压力,同时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构建疗效佳、安全性高、符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的高效能慢性病管理模式,是改善SLE患者健康功能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医疗费用的重要路径。文章提出了SLE全程管理策略及模式的构建思路,并强调以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为核心的理念。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373638;No.81072815)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No.2008B080703043)
【分类号】:R593.241
【正文快照】: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作为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育龄期女性,发病率约为70~100人/10万[1],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累及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病情复杂、病程缠绵,治疗至今仍是世界难题。近年来,虽然一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江春春;苏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05期

2 黄海燕;张志红;朱春平;;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复发患者的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年16期

3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指南(2003年)[J];现代实用医学;2003年12期

4 谷联清;陈文莉;;系统性红斑狼疮靶向治疗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1期

5 苏庆芬,陈秀梅,叶凤珍,于红静;心理健康教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4年04期

6 高敬龙;陈航;史丽萍;周洁;张恩科;;保健对象健康信息全程管理平台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年02期

7 路敏;崔一民;白文佩;;慢病管理的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新药杂志;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桂玲;;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管理现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年05期

2 陈宏;郝冰;张高坤;;天疱疮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调查[J];中国医药导刊;2010年08期

3 王大鹏;梁梅英;张晓红;;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孕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年06期

4 高奇;彭宁;;系统性红斑狼疮致弥漫性肺泡出血1例[J];贵州医药;2010年11期

5 沈杰;贾元威;陈世明;代晓敏;李业如;刘娜;闫德俊;谢海棠;卢建平;;药学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带教分析[J];安徽医药;2014年06期

6 毕晓英;;1例男性重症狼疮性肾炎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02期

7 朱盛南;;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0年11期

8 罗凌;陈娟;;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卵巢功能减退促排卵妊娠1例[J];免疫学杂志;2013年12期

9 白灵芝;;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带状疱疹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年10期

10 许美仙;李小燕;;系统健康教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年1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建;“心身医学”理论中医药学溯源及其对SLE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涛;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转染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改善糖皮质激素疗效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张标新;治疗性沟通系统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水治,李建生,张志礼;辨证论治配合金龙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3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0年03期

2 时水治;袁兆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4年06期

3 路福源 ,付澄洲;系统性红斑狼疮60例辩证体会[J];包头医学;2004年03期

4 陈凯,姜春燕;中药减轻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10期

5 帅宗文,徐建华,魏伟,徐叔云;白芍总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初步探讨[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07期

6 杨功焕,曾勇民,谭健,黄正京,陈爱平;中国综合疾病监测系统[J];疾病监测;1995年11期

7 郝平生;艾儒棣;;系统性红斑狼疮辨治体会[J];江苏中医药;2010年05期

8 季德兵;滋阴凉血活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2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11期

9 石建;冯丽;;谈中医体质学说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防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10 张细凤;刘炬;李学勇;汤艳华;;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不良反应报道[J];江西医药;2011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帆;保健对象电子健康档案研究与数据库实现[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祖华,邱夏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α_1-微球蛋白的测定及其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5期

2 许杰州,曾庆馀,肖征宇;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3 刘钢,王兰兰,谢其冰,李立新,王忠明,林懋贤;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的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4 陈蓓,唐福林;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5 李彩凤,江载芳,何晓琥;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5期

6 梁小红;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探讨[J];华夏医学;2000年06期

7 何惠英,王海鹰,叶小英;8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指标测定的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3期

9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5期

10 唐蓉,王黎敏,叶任高,姜宗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蓓;林进;徐立勤;徐丹怡;曹恒;孙德本;;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12例临床分析[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于晓春;;一例以头痛、抽搐、昏迷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例报告[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韩建文;张学军;;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成;张安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学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蔼平;白琳;任宝娣;;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6例疗效观察[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年

6 刘平;周涛;马海涛;李晓绿;邱文淼;;以肢端坏死为首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临床病例报道[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筹备委员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8 安莉萍;辛小红;;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体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9 阎小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体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10 王建明;阎小萍;王昊;陶庆文;;由病例分析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继承;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彭武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非编码RNA组学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张细凤;调节免疫中成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D];山东大学;2014年

4 王静;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预后的统计模型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5 潘发明;中国汉族人群免疫球蛋白受体家族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6 张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7 魏华;周期序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弓娟琴;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凋亡及其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王斌;白细胞介素-10基因5'端侧翼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10 冯金保;中国汉族人群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迪;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组学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2 何伟;云南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医学院;2009年

3 郑嵘君;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4 温蝶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内热证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远期疗效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吴会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郝晓红;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7 孙乐栋;系统性红斑狼疮内脏损害的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8 刘新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探讨[D];暨南大学;2004年

9 楼波;血浆骨桥蛋白检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胡以松;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98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198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4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