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间隔对膝骨性关节炎针刺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8 07:28

  本文关键词:不同时间间隔对膝骨性关节炎针刺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膝骨性关节炎 针刺 间隔时间 疗效评价


【摘要】:膝骨性关节炎(Knee of Osteoarthritis, KOA)又称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退行性病变,其多分布中医的“膝痛”、“痰证”、“痿”、“痹”、“历节”等。自古到今,膝骨性关节炎对患者带来一定的生活不便、痛苦及经济负担,而采用中医治疗手段疗效较好,尤其是针灸,对于膝骨性关节炎不良反应小,起效明显,是广大患者最乐意接受的疗法。针灸治疗的疗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取穴位置、治疗间隔、针灸疗程等都会影响疗效。国内大量研究从各种方面对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有价值的结论,但有关针灸间隔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大部分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研究为每天1次、隔天1次或隔2天1次。所以如能找到最好的时间间隔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为使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发挥最大效率。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针刺间隔时间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的比较,以探寻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最佳间隔时间,为临床膝骨性关节炎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和临床试验依据,以形成更好的临床方案,进一步方便患者并且提高疗效。以便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方法: 本研究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2007年修订并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在香港私人诊所就诊的患者进行病例收集,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将患者分别纳入隔天治疗1次组和隔2天1次组,实际共纳入60例,隔天治疗1次组30例,隔2天治疗1次组30例,均针双侧主穴用血海、梁丘、内外膝眼穴,配穴以行痹:风池、隔俞穴;痛痹:肾俞、关元穴;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穴;热痹:大椎、风池穴。每次取主穴4个、配穴2个使用,治疗时穴位常规消毒后,取1.5寸毫针进行治疗,得气后用泻法行针1分钟,留针30分钟,同时使用TDP,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结束后,观察其总有效率及Lequesne MG、JOA、WOMAC index of OA量表、MPQ及膝关节功能量表,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和治疗6周后症状评分,并计算有效率,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是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0进行完成统计结果。 结果: (1)本研究60例合格受试者均完成临床试验,无脱落、剔除病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52例;年龄41岁-6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72个月。其中隔天1次组30例(男性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61.40±1.338岁,隔2天1次组30例(男性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为59.97±1.291岁,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LequesneMG计分、WOMAC Index of OA积分、MPG, JOA以及关节活动疼痛、关节僵硬情况、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度、遇寒加重、腰膝酸软、屈伸不利、怕冷、夜尿等主要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提示影响两组预后的主要因素具有一定的均衡性,两组治疗结果具有可比性。 (2)治疗3周后,研究结果表明,隔日1次组30例,其中痊愈0例、显效10例(33.33%)、有效12例(40%)、无效7例(23.33%),总有效率73.33%,隔2天1次组30例,其中痊愈0例、显效8例(26.67%)、有效9例(30%)、无效13例(43.33%),总有效率56.66%。隔天1次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隔2天1次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膝骨性关节炎隔天治疗1次和隔2天治疗1次,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治疗6周后,隔天1次组30例,其中痊愈6例(20%)、显效19例(63.33%)、有效3例(10%)、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2.28%。隔2天1次组30例,其中痊愈1例(3.33%)、显效11例(36.67%)、有效10例(33.33%)、无效8例(26.67%),总有效率73.33%。隔天1次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隔2日1次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膝骨性关节炎隔天治疗1次和隔2天治疗1次,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3)两组治疗后症状量化积分,Lequesne MG计分、JOA、MPQ、WOMAC Index ofOA计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隔天1次治疗优于隔2天治疗1次(P0.05,P0.05)。 (4)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率(关节活动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度、遇寒加重、腰膝酸软、屈伸不利、怕冷、夜尿)比较,隔天1次组优于隔2天1次组(P0.05)。 结论: 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安全有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采用隔天针刺1次与隔2天1次均有效果,而隔天针刺1次效率更高,各项活动疼痛、活动僵硬及其他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或许是受针刺效应的累加的影响,针灸次数与效应以正比关系共同增长。每隔一天针刺一次,或许是改变耐受性的一种方法,能提高针刺效应的远期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静;针刺诱发大鼠心率减慢的机理探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9年01期

2 赵凌;游自立;梁繁荣;;运用fMRI观察大脑中的针刺效应[J];中国针灸;2008年S1期

3 杨铭;杨兆刚;;针刺效应基础研究的背景及其思考[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李芝秀;陈权彰;谭自民;袁本慎;董国权;李祖秀;周康瑜;王志容;曹淑珍;赵莉珏;;针刺与微波针刺对人体T细胞影响的初步观察[J];贵州医药;1983年04期

5 陈琼;针刺对高血压病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6 魏晓日;透天凉革新手法介绍[J];上海针灸杂志;2000年06期

7 乔光文,孙培华;针刺治疗冠周炎引起张口受限7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1年05期

8 黄晓卿,陈凌,姚志芳,胡翔龙;针刺预处理与针刺效应的关系[J];中国针灸;2004年10期

9 许振南;;针刀临床治疗中的针刺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06期

10 侯腾;范刚启;;影响卒中后吞咽困难针刺效应的多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友江;严振国;杨华元;;基于氢化可的松动物模型的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的定性定量化初步研究[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器材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参会代表手册[C];2011年

2 闵友江;严振国;杨华元;;基于氢化可的松动物模型的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的定性定量化初步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陈少宗;王杰;乔海发;高树中;叶芳;殷镜海;;针刺效应的性质、强弱与针灸时间的相关规律性研究[A];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座谈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陈少宗;王杰;乔海发;高树中;叶芳;殷镜海;;针刺效应的性质、强弱与针灸时间的相关规律性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5 康婧青;郭义;;P物质在针刺效应产生中作用的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张海霞;汪德瑾;于建春;韩景献;;小鼠固定对针刺效应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2010新疆)论文集[C];2010年

7 陈少宗;;针刺效应与针刺时间的相关规律性[A];2004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陈凌;黄晓卿;吴宝华;姚志芳;张炜;;针刺效应与脏腑功能失调程度的关系[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学首届学术会议、福建省针灸学会康复医学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杨德莉;刘志顺;;深刺天枢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10 康婧青;郭义;;P物质在针刺效应产生中作用的研究[A];中国针炙学会经络分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接受针刺大鼠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可使受体鼠产生类针刺效应[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2 唐勇邋尹海燕 李瑛;973计划针灸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刘俊岭;专家认为针灸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记者 张忠田 通讯员 张群;龙草颗粒治高血压总有效率达86.67%[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认识药物的“有效率”[N];医药导报;2008年

6 ;针刺疗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李水根 何亚雯;三焦化湿合剂治浅表性胃炎[N];健康报;2007年

8 王振岭 邢冬梅;从“毒”论治可逆转扩张型心肌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9 ;“有效”不等于“痊愈”[N];医药导报;2008年

10 佘嘉奕;针罐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文杰;针刺神经电信息建模与同步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2 吴宛容;不同时间间隔对膝骨性关节炎针刺效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阳仁达;多经司控同一脏(腑)的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4 鲍春龄;头穴针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时空效应特性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刘明芳;内关穴局部针刺效应与靶器官心肌缺血关系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陈波;模拟毫针机械刺激诱导成纤维细胞压力信号生物转化作用与针刺效应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王述菊;针刺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双向调节效应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8 王军;基于腧穴电测量的头针体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效应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张毅;基于ICA方法的针刺效应网络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鹏;基于功能导向性的针刺持续性效应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方印;基于小波分析的针刺缓解腓肠肌群疲劳的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王慧敏;针刺对结直肠癌快速康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谢川;针刺调整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时相特征及其对生物钟基因Per1作用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王黎明;针刺远端不同穴位对慢性炎性胆囊运动影响的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陈云;针刺后溪申脉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郭珊珊;针刺阳陵泉穴对慢性炎性胆囊运动影响的观察及时效规律初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徐文倩;不同时间针刺对雌性恒河猴外周血FSH、LH、E_2及T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1年

8 金炳旭;针刺十二经原穴对低血压大鼠模型血压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苗芬;脑梗死肌张力异常针刺治疗方案的初步优选[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黄日龙;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肌组织能量代谢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33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233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2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