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及电生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0 01:35

  本文关键词: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及电生理分析 出处:《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穴位注射 腺苷钴胺 电生理学


【摘要】:目的:本研究试图比较针刺加风池穴注射腺苷钴胺、针刺加肌注腺苷钴胺和单纯针刺三种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差异。探讨针刺加穴注腺苷钴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机理。 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3例,抽签法随机分为三组。其中治疗组32例,,应用针刺加穴注治疗,对照组Ⅰ30例,应用针刺加肌注治疗,对照组Ⅱ31例,单纯针刺治疗,各组皆治疗两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症状积分、电生理学检查神经电图和瞬目反射潜伏期、患健侧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比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有效率、症状积分、电生理学检查等各方面均优于两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Ⅰ在症状积分、神经电图口轮匝肌和瞬目反射的潜伏期、患健侧波幅比等方面优于对照组Ⅱ(P<0.05)。 结论:在三种治疗方法中以针刺加穴注效果最好,在相同治疗时间内,针刺加穴注可更加明显提高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针刺加肌注疗效次之,单纯针刺疗效稍差。治疗组取得较好疗效的可能机制是:针刺疏通经络、驱邪外出,并改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穴注风池,进一步激发该穴宣散风邪、疏通手足少阳经脉的功能,使两经气血运行更加通畅,药物循经直达病所,被病变组织充分吸收;腺苷钴胺可辅助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神经髓鞘的修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针刺与穴注两种方法共用,彼此协调,互相促进,共同产生“1+1>2”的放大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2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敏;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瘫59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2 陈颖,王麟鹏,刘志凌;Bell’s面瘫急性期电针灸与激素治疗临床对照观察[J];北京中医;2004年02期

3 诸毅晖,成词松,钟兰;从“穴位注射”研究看经络的“整合”功能[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张锦华;针刺加电与穴位注射治疗面瘫70例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1996年04期

5 王恺;Bell’s麻痹:电生理研究及现状[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7年03期

6 刘稳,高志强;单纯疱疹病毒1型与Bell麻痹[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5年03期

7 金丽娟;Bell麻痹—历史和病因[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4年01期

8 肖述钧;针灸配合风池穴药物注射治疗面瘫68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7年04期

9 于君,毕建忠;康络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S1期

10 陈咏梅;针刺加穴位注射治面瘫60例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199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滑明f

本文编号:1310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310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c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