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近亲结婚的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分析
本文关键词:高频电针刺激精神情感区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5年
父母为近亲结婚的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分析
谢非
【摘要】:研究背景 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后第二大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帕金森病患者中,大部分患者是散发的,然而,也有大约5%-10%的患者表现为单基因遗传。单基因遗传的帕金森病主要以常染色体显性和常染色体隐性的方式遗传。常染色隐性遗传的帕金森病多为青少年起病或早发起病。其中Parkin、PINK1、DJ-1基因突变引起的早发性隐性遗传性帕金森病表现为单纯的帕金森综合征症状(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不稳)不伴其他神经系统症状,ATP13A2、 PLA2G6、FBXO7、DNAJC6和SYNJ1基因突变引起的隐性遗传性早发性帕金森病,多表现为早发起病的帕金森综合征症状伴锥体束征、认知功能损害、肌张力障碍等。 近亲婚配增加了近交系数,后代有大量的遗传物质来自于同一个祖先,使后代有更大的概率患隐性遗传性疾病。然而这种特殊的基因组结构也被研究者加以利用,进行遗传学研究,近亲结婚家系这种特殊的家系资源是研究隐性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的绝佳研究材料。本课题组最近2年收集了11个患者父母为近亲结婚的早发性帕金森病家系,本研究拟利用这批家系进行遗传学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父母为近亲结婚的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基因突变的方法;明确本课题组收集到的11个近亲结婚家系的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致病突变,并分析患者的基因型-临床表型关系;筛选出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尚未克隆的近亲结婚家系,为克隆新的帕金森病致病基因提供样本。 方法 研究对象为11个患者父母为近亲结婚的早发性帕金森病家系。对所有参与者进行详细体格检查。以11个家系内先证者的cDNA为模板,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Parkin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应用纯合子定位法对未发现Parkin基因突变的先证者进行定位,以先证者cDNA为模板,对纯合子区间内候选基因进行测序。总结相应的基因型-临床表型关系。 结果 4个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为Parkin基因纯合缺失突变,分别为exon4纯合缺失、exon8-9纯合缺失、exon7纯合缺失,exon3-4纯合缺失。2个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为PLA2G6基因c.G991T突变。1个家系患者PINK1基因含有c.1489AG纯合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c.1489AG纯合变异很可能是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剩下的4个家系,患者纯合区间内候选基因未发现突变或纯合区间内未发现与帕金森病有关的候选基因,可能为未克隆的致病基因引起。致病突变为PLA2G6基因c.G991T家系的患者表现为单纯型的帕金森综合征症状,与PLA2G6基因突变相关神经变性疾的第四种表型一致。 结论 (1)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检测父母为近亲结婚的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基因突变的方法。 (2)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证实了PLA2G,基因突变相关神经变性病的第四种表型。 (3)明确了6个近亲结婚家系的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基因突变(4个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为Parkin基因纯合缺失突变,分别为exon4纯合缺失、exon8-9纯合缺失、exon7纯合缺失、 exon3-4纯合缺失;2个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为PLA2G6基因c.G991T突变),同时发现了一个很可能的致病突变(PINK1基因c.1489AG纯合变异)。 (4)筛选出了4个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尚未克隆的近亲结婚家系,为克隆新的帕金森病致病基因提供了样本。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2.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昕;鲍远程;许珍晶;蔡永亮;陈怀珍;方向;徐磊;;抗震止痉胶囊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年09期
2 李睿;杨文明;汪美霞;;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线索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年11期
3 魏涛华;杨文明;汪美霞;;抗震止痉胶囊对血瘀风动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障碍临床疗效及血清BDNF、5-HT、NE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年11期
4 马越;刘俊平;汤颖;;ATP13A2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3年Z1期
5 吕佳;彭勤科;;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剪接特征提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6 赵立群;杨晶莹;王倩;张恭新;朱振铎;;益智宁颤合剂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年06期
7 吕金丹;;吴茱萸热庵包外敷神阙穴佐治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21期
8 时鹏;年娣;屈洪党;李强;钱卫东;谢静;许力;王春;马博;;帕金森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和可溶性Fas配体水平观察[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年03期
9 蔡江萍;李国前;慕容慎行;葛华;石炎川;洪全龙;;LRRK2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的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10 刘晨;陈斌;徐又佳;;斑马鱼疾病模型[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会;;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研究进展[A];2014年河南省外科现代护理理论与循证实践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路;培补肝肾复方治疗帕金森病及其肠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秦晓凌;胆红素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作用[D];苏州大学;2013年
3 郑慧芬;自噬在系统性炎症所致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黄齐林;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构建的新型酶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泰文娇;番荔枝酰胺衍生物FLZ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龙丹;基于多模态磁共振信息的早期帕金森病影像标记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孔滨;RNA干扰GCase对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8 袁盈;“颅底七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9 吕占云;PLA2G6 SNPs与P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及PLA2G6酶活性下降导致细胞凋亡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姚凌雁;PINK1蛋白磷酸化修饰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利;尿酸对帕金森大鼠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田梅璘;帕金森病脑片模型的建立及多巴胺醌的毒性作用及清除途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玉华;高频电针刺激精神情感区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陈思岐;针刺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5 余尔涵;普拉克索对帕金森病疗效的meta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6 卢红腾;LRRK2基因多态与中国汉族散发性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7 曹连平;原发性帕金森病临床异质性的~1H-MRS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8 陈霞;积极心理干预对帕金森患者抑郁及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9 张仕飞;早期帕金森患者疲劳的相关性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王书健;帕金森病的磁共振波谱及磁敏感成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艳华,袁航;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0年10期
2 梁希彬,罗涌,李丰桥,王晓民;帕金森病回顾与展望[J];科学通报;2000年22期
3 刘焯霖,徐严明;帕金森病诊治进展——帕金森病病因及发病机理[J];医师进修杂志;2000年12期
4 马建军,孙翠萍,徐军,李六一;帕金森病患者的异常视觉诱发电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5 邵明,刘焯霖,陶恩祥,陈彪;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关系的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1期
6 刘焯霖,张成,陶恩祥,王新德;第13届国际帕金森病会议纪要[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2期
7 文诗广,陈伟群,蒋云,夏来晓,许贤豪;帕金森病患者平衡障碍的定量评定[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3期
8 王涛,孙圣刚;帕金森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3期
9 陶恩祥;帕金森病的遗传学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年05期
10 张春霞,邹扬,林晖,张玉香;帕金森病35例临床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宏娟;何建成;周阿高;;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中西结合方法探索[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娄丹;常秀丽;周志俊;;百草枯暴露致帕金森病的机制研究[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梁清华;区健刚;曾年菊;熊新贵;陈疆;张雨星;萧梅芳;;帕金森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蛋白质组差异分析[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锐芝;王静梅;周颐;郑春梅;;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对帕金森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妍梅;陈玲;裴中;周鸿雁;钱浩;张中伟;杨智云;冼文彪;郑一帆;陈杰;张思乐;黎锦如;刘焯霖;;基于稳态的三维高分辨扩散加权序列在帕金森病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郝红琳;刘秀琴;黄颜;孙鹤阳;孟琼;崔丽英;;帕金森病的白天过度嗜睡[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贾树红;陈海波;;帕金森病患者的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曹双双;刘志辉;祝新莉;;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国华;宋军平;;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蔡定芳;;帕金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刚;[N];健康报;2007年
2 蒋雨平;[N];家庭医生报;2007年
3 刘卫宏;[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程守勤;[N];健康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戴丽娟 王峰;[N];广东科技报;2008年
7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杨子超;[N];健康时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徐晶;[N];广东科技报;2009年
9 刘振国;[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昊华;[N];健康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帕金森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与手运动补偿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郭素良;帕金森病危险因素及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3 张久权;1.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研究 2.术前语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4 姜立刚;中国北方一帕金森病大家系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颖源;基于模型的帕金森病分析与控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张涛;基于语音特征的帕金森病可视化诊断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郭睿;一中国帕金森病大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杨仕林;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董宏利;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的古文献整理及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10 张颖;一帕金森病大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及致病基因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小红;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中文版(中国大陆)的信度和效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管定国;帕金森病患者丘脑神经元放电的混沌学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3 肖志英;帕金森病非运动障碍并发症的研究及临床检测手段的评价[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李静;2,3-吲哚醌在帕金森病人中的预警及防治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5 李敬波;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胡丽竹;药、针合用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谢笛;BST1基因rs4698412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关联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8 邢学良;经颅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影响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刘娟;女性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的改变特征[D];苏州大学;2012年
10 李凤舞;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高频电针刺激精神情感区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17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