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Meta分析及系统综述

发布时间:2016-12-26 08:15

  本文关键词: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4年

关于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Meta分析及系统综述

许叶  

【摘要】:研究背景:卒中的发生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的堵塞所致。患者入院时的体温是卒中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治疗性低体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很有临床应用前途。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第一选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对于改善卒中的预后的临床效果早已得到共识。 研究目的:系统评估临床中治疗性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文献检索:系统检索Medline/Pubmed, Scopus,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EMbase和CALIS等数据库并收集关于治疗性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影响的随机临床试验数据。 纳入标准:1、所有文献均为英文且研究对象均为成年人;2、必须均为随机平行对照试验(Jadad评分≥3分);3、随访时间均为3个月;4、所有文献的评价指标必须均要求以改良Rankin评分对卒中患者进行评分,同时要求有死亡率、重要并发症相关的数据报道。 排除标准:1、非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或Jadad评分3分;2、研究对象非成年人;3、文献内相关数据不全或经计算后仍不能获得者;4、非英文的文献。 数据提取和分析:根据纳入标准,两名研究者分别对试验进行分析、数据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估,合适的试验纳入Meta分析。 主要结果:一共有3篇文献符合meta分析的要求,一共有156位患者入组。其中参与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有77位,单纯溶栓治疗的患者有79位。各临床试验的人口统计学数据未见明显差异。核心低体温控制目标为32至35℃。三组施行低体温疗法的患者体温达标率为83.5%,分别使用了三种不同的体温冷却方式:血管内冷却、局部表面冷却及体表冷却方式。三种冷却方法在使体温达标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其中局部冷却方式在体温的监测上很难操控。体温冷却联合静脉溶栓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种并发症,最常见的就是寒战、肺部感染和颅内出血。其中寒战的控制常用的药物为哌替啶、丁螺环酮。2014年Pirronen等人的试验中加用了右旋美托咪啶以减少因哌替啶用量过大所导致的过度镇静作用。2011年Bi等人的试验由于采用局部表面冷却的方式,未见其报道有患者出现寒战,故未见其报道使用相关的抗寒战及镇静麻醉药物。肺部感染在低体温组里更常见(OR=3.83,95%CI:1.30to11.34,Chi=1.03,p=0.60,I2=0%),静脉溶栓联合低体温对脑出血的发生率(OR=1.27,95%Cl:0.62to2.59,Chi=0.27,df=2,p=0.60,I2=0%)、死亡率(OR=1.04,95%CI:0.41to2.62,Chi=1.52,df=2,p=0.47;I2=0%)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的mRs(OR=0.96,95%CI:0.48to1.95,Chi=0.67,df=2,p=0.7,I2=0%)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结论:结果显示治疗性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会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肺炎的发生率,这就提示在未来的试验研究当中是否需要研究一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治疗性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脑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亦没有改善急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仍需要更多的临床随机试验来进一步观察。目前试验证实了治疗性低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利斌;花爱远;代波;卢婷婷;蒋桂秀;吴汉元;;脑缺血动物实验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13年08期

2 张鹏;程国强;;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年10期

3 汪慧;许康;张丽;宋林;;血糖控制状态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3年05期

4 尚延昌;王淑辉;柏秀娟;高中宝;李继梅;吴卫平;;应用A~2DS~2评分预测老年人群卒中后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5 秦克秀;王天辰;张泓;;亚低温技术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脑保护治疗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3年11期

6 曹昌权;刘维洲;;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13年11期

7 黄锦萍;吴晓芬;郭华;;卒中相关性肺炎风险评估量表的研制及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年03期

8 伍小艳;周军;石伟;张桥;伍清龙;王振中;毕宇安;萧伟;;红景天玄参组合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年04期

9 徐祥英;付怀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J];重庆医学;2014年03期

10 邓星奇;李艳艳;顾薇;周玲;;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小平;邓常清;邱咏园;王蓓;唐映红;曾嵘;;黄芪和三七主要有效成分配伍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及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妍;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胶质细胞环境和细胞凋亡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杨直堂;活化小胶质细胞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3 方琦;脑内组胺及H1受体对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D];浙江大学;2013年

4 李宏艳;二氧化氮与缺血性脑中风和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5 潘琳娜;TLR3介导的TRIF信号通路在脑缺血预适应炎症抑制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钟海星;TAT-LBD-Ngn2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7 张琛;人参皂苷Rd作用于NMDA受体抵抗神经兴奋性毒性损伤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8 尹翠;基于多光谱光学内源信号成像的皮层扩散性抑制过程多参数监测[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刘际童;金属硫蛋白I+II在七氟烷预处理大鼠海马神经元延迟性保护中的功能[D];中南大学;2013年

10 张霞燕;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_2受体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介导神经元缺血性损伤[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晨琛;Cre重组酶介导的神经元条件死亡系统的构建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3年

2 杨亚红;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病原学特点[D];郑州大学;2013年

3 李垚;CAPON在脑缺血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4 王润芳;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山西中医学院;2013年

5 林冬融;高血糖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yt-C、caspase-3表达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3年

6 张贵娟;白藜芦醇的提取及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7 付伟艳;盐酸小檗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gG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8 杨成艳;盐酸小檗碱与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糖脂代谢影响的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9 于永平;脑中风条件下血脑屏障完整性与小胶质细胞反应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2年

10 李红梅;人类膜蛋白p75NTR/BNIP3L与p75NTR/BFAR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丽丽;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与预防[J];上海护理;2004年03期

2 刘瑛琪;钱方毅;李宗浩;;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二十) 低体温[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3 ;为什么瘦不下来 必有三个坏习惯[J];科学大观园;2005年11期

4 田利利;王文芳;李晋芳;;围术期低体温原因分析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30期

5 李庆业;;充满玄机的体温[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0年07期

6 东郭;;不可忽视的老人低体温[J];大家健康;2010年10期

7 陈克正,张碧珍;外界环境与新生儿低体温[J];广东医学;1990年05期

8 石贞仙!030012,马兴隆!030012;术中异常低体温4例报告[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9 李文洁,薛东方,孙立新;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2003年04期

10 张丽英;孙晓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兰荣;;婴幼儿术中低体温原因及其护理进展[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黃一乐;;手术室护士对非计划性低体温认知现状的调查及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李昕;;预防围术期低体温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A];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1年

4 向莉;;一例发热后低体温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护理体会[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丁晓芳;;术后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A];全国民政医学护理专业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孙育红;陆冠宇;;术中病人体温变化的研究[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郑小春;吴蓓茸;李松莲;吴秀东;寿红艳;;充气式保温毯对小儿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效果观察[A];全国第12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8 黎彩玲;常后婵;;麻醉恢复室病人低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罗琳;花芸;雷凤琼;;新生儿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护理及效果观察[A];全国第12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10 陈美银;万宗明;;围术期低体温保护[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帅;[N];医药导报;2008年

2 徐言 指导专家/郁庆福 复旦大学医学院卫生微生物学教研室教授;[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3 吕斌;[N];大众卫生报;2003年

4 谭西顺;[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 董飞侠;[N];大众科技报;2005年

6 王小衡;[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7 滕越;[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8 王小衡;[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9 王文弓;[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10 邢军;[N];健康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秀来;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方案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兆辉;术中低体温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2 王志南;充气式保温毯预防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术期低体温的临床观察[D];山东大学;2014年

3 陈改平;足部穴位艾灸促进妇科全麻患者术后低体温恢复效果的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许叶;关于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Meta分析及系统综述[D];山东大学;2014年

5 李兴方;经皮肾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段宗生;不同温度冲洗液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病人寒战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7 吴贵云;老年病人术中保持体温正常与术后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5年

8 王韶亮;低体温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小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9 代永静;温热液体在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10 赵旭东;肾脏损伤的损伤控制性手术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6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26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6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