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症三位一体的论治模式构想
[Abstract]:By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ith Zhang Zhongjing's advantages of organic integr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the author has conceived a "trinity model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model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pay attention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Identification of 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the purpose is to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guide the treatmen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2) highligh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The purpos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to reveal the individual particularity of the patient's disease development stage, and closely relate to the treatment principles, methods, specific drugs, drug taboos and so on, so that the treatment can be individualized. So as to enric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iseases. (3) pay attention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symptoms. On the basis of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necessary 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an often achieve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作者单位】: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
【分类号】:R2-0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琦;论确立辨病的核心地位与意义[J];北京中医;1998年03期
2 童舜华,童瑶,段逸山;张仲景病证结合论治思想探析[J];江西中医药;2003年08期
3 童舜华;宋以后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的形成[J];江西中医药;2004年04期
4 童舜华,童瑶,段逸山;《黄帝内经》病证结合论治思想的萌芽[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童舜华,童瑶,段逸山;张锡纯病证结合论治思想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赵智强;略论周仲瑛教授的毒邪学说及临床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7 孙素平,潘文萍,周翠英;试论干燥综合征以燥毒为本[J];山东中医杂志;2001年10期
8 童舜华 ,童瑶,段逸山;对现代病证结合论治方法的整理与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年04期
9 傅延龄,赵鲲鹏;论“证”的性质、结构及证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0年11期
10 童舜华;;试论把握中医疾病基本病机的意义[J];中医杂志;2004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海霞;;干燥综合征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6期
2 刘清泉;程发峰;杨保林;;病证结合研究是中医循证医学实现的基础[J];北京中医药;2009年02期
3 季巍巍;车念聪;法振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攻毒扶正法”初探[J];北京中医药;2011年10期
4 陈进春;邱明山;;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5 韩永明;张六通;邱幸凡;;从“热毒”论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初探[J];光明中医;2010年04期
6 王洪蓓;黄熙颖;傅延龄;;傅延龄运用经方辨治消化系疾病临床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2年09期
7 马捷;李峰;宋月晗;毛萌;刘晶;刘晓萌;;中医病证结合理论研究[J];光明中医;2012年11期
8 毛德文;;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辨析[J];中医药导报;2007年01期
9 曹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治疗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7年04期
10 李晓茹;汪悦;;干燥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J];中医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邹忆怀;;“毒损脑络”学说的症状学研究思路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2 毛德文;胡振斌;丘华;;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辨析[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3 刘清泉;;病证结合研究是中医循证医学实现的基础[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证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10年
4 张蕾;;病证结合的探讨[A];2003'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陆付耳;王智明;郭爱群;;糖尿病从“毒”论治探讨[A];第二届全国老年医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滕龙;洪芳;何建成;;基于“病证结合”思想的证候研究方法述评[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全国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诚;王琦教授主病主方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变异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马丽;金洪元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糖肾通络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孙亚男;中风病“毒损脑络”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的关联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崔民英;活血解毒养阴生津方干预干燥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HUI LI(李蕙);莱姆病中医症、证分布特点及其病因病机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韩涛;清肝益气降压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及配伍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黄红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于静;类风湿关节炎"证"的演变规律及养血活血方部分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吴明珠;张锡纯伤寒学术经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孔立;《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青;黄芪丹参干预干燥综合征模型大鼠颌下腺水通道蛋白-5(AQP5)表达影响相关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王颖;三辨诊疗模式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宫海彦;固本祛毒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TNF-α、ET的干预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于丽明;清燥布津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陆通;补气解毒法对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临床观察及对转基因小鼠的HBV-DNA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廖芳莲;茵陈蒿贴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王蕊;从方剂基本要素探析伤寒方规范化的方法[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陈丽平;归芍六君子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国源;57例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回顾性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刘敬伟;从求证到解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洪平;异病同治之我见[J];黑龙江中医药;1999年02期
2 吴润秋;中医辩证治疗思想探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3 郝淑然,赵海滨,沈承玲;浅谈现代中医辨病论治的思维模式[J];河南中医;2001年03期
4 杨云柯,滕颖,李萍;奚九一治疗周围血管病学术经验举要(上)[J];江苏中医;2001年08期
5 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治疗胃下垂对药的临床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0年10期
6 朱建平,邱志济;朱良春治疗泌尿系结石“对药”特色[J];辽宁中医杂志;2000年12期
7 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经验和用药特色——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临床经验系列之二十[J];辽宁中医杂志;2001年08期
8 童舜华,童瑶,段逸山;《黄帝内经》病证结合论治思想的萌芽[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匡萃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个参照系、两种对象的互勘[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10 崔立丰,张洁;杨培君教授论病毒性心肌炎的证治概要[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舜华;;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症三位一体的论治模式构想[J];江苏中医药;2007年09期
2 张忠文;韩丽;;中风病证结合论治刍议[J];湖北中医杂志;2008年10期
3 李文君;;简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J];福建中医药;2009年04期
4 彭波;李泽庚;孙志广;;病下辨证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年08期
5 朱良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J];中医药通报;2011年01期
6 王东梅;陈果;;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咳嗽型哮喘[J];四川中医;2006年01期
7 方磊;房敏;;再议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10期
8 陈志强;;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01期
9 蔡品一;刘元奇;夏仲海;李凤杰;;通过对落枕辨治的思考探讨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重要性[J];中国民间疗法;2009年10期
10 黎成科;深化辨证论治举隅[J];暨南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维益;;中医的优势与中医辨病论治[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2 鲁法庭;郑进;;引入症(证)机概念探讨中医辨证、症、病之实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吴允耀;;再从内科疑难重症审视辨病辨证论治[A];第八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今觉;;从辨病用药、辨证论治谈辨病证医药学[A];2000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1年
5 杨柳;;高金亮教授运用中医药抗幽门螺杆菌经验总结[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王文健;;同病类证与中医辨病论治-学习科学发展观对中医发展的思考[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7 帅爱兰;;小儿麻疹中医辨证治验体会[A];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8 乔琳琳;李怡;;浅议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及辨证论治[A];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临床与基础[C];2010年
9 何建北;;循证医学与中医耳鼻喉科学[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阿斯哈尔;阿拉依;;风湿病的哈萨克医辨证治疗体会[A];第五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燕玲;“辨病论治”不能取代“辨证论治”[N];健康报;2003年
2 刘安太 李卫红;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亟待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1年
3 白 及;邓铁涛指出:“辨病论治”不能取代“辨证论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4 马芳;谈辨病与辨证[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刘安太 李卫红;中医要发展 诊断应先行[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张吉 郭长青;经脉辨证论治之我见[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张效霞 王振国;阴阳五行及辨证论治钩玄[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8 王毛虎;冬季咳嗽的辨证论治[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9 马文辉;《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程序[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柳 丛;发展中医必须坚持和发展辨证论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舜华;病证结合论治的文献研究[D];上海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毛德文;解毒化瘀Ⅱ方抗肝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3 朱元洁;从方剂组成探讨中医之“辨病论治”[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柳时祜;韩国四象医学与辨证论治的比较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5 李云峰;辨证论治配合他克莫司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6 宋咏梅;失眠证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殷晓轩;辨病专方与辨证施治对酒精性肝损伤病证相合模型的疗效对比[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肖长国;五神辨证对中医脑病心理行为异常识别及评价作用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李文英;中医诸辨证方法纵横论[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封翠芸;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数据库建立及证治规律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留建;《伤寒杂病论》辨病与辨证论治思路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2 李志明;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李艳萍;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建立[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李翌萌;白长川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5 高雅;中医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6 郑同宝;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质因素调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张原嘉;《金匮要略》血痹病证治源流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8 王嫱;孟安琪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丁怡敏;不同程度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前后彩超改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黄敏;银屑病中医辨证规范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303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30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