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观察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又称过敏性咳嗽,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或特殊类型,以持续咳嗽或反复发作为特征,是儿科久治难愈的顽固性慢性咳嗽病,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目前中医对此病的发病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多数认为它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内伏,,外因为气候骤变、寒温失调、接触异物、过食生冷成酸等,触动伏痰,痰阻气道所致。本次临床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分析其发病的病因病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和防止其转变为哮喘上的优势。 方法:227例病例均来自2004年9月到2005年9月武汉市儿童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的患儿,均符合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哮喘诊断标准及病例纳入标准,将所有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4.4±2.9岁;对照组107例,男58例,女49例,年龄2.5-13岁,平均年龄5.2±2.1岁。两组患儿均常规给予阿奇霉素冲剂(10mg/kg,每天一次温水冲服,服三天停四天,连续服用四周的时间)和邦备口服液治疗(2-6岁的患儿每天一次,睡前口服5ml;大于6岁的患儿每天一次,睡前口服10ml,连续服用五天),并于首次就诊时检测其肺功能情况。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分期的不同给予相应的中药口服,急性期加用肺炎喘嗽液(1-2岁的患儿每次5-10ml,2-4岁的患儿每次10-15ml,5岁以上的患儿每次15-20ml,一日三次,连续服用四周的时间),缓解期加用健脾化食口服液(1-2岁的患儿每次5-10ml,2-4岁的患儿每次10-15ml,5岁以上的患儿每次15-20ml,一日二次),两种中药口服液均由武汉市儿童医院制剂室生产。嘱咐患儿家长四周后带患儿到门诊复诊,检测其肺功能,监测患儿服药以后病程中症状体征变化。随访期为六个月,比较两组治疗以后复发的例数和转变为哮喘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通过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在咳嗽好转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的比较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两组在治疗效果的比较上,发现治疗组在总有效率上(96.7%)明显优于对照组(74.8%),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3、两组间的肺功能在治疗后的比较上,除FVC的改善无显著性差异外,另外两项反映小气道恢复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肺功能在组内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比较上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虽然肺功能检测的数值有所提高,但是无显著性差异(P>0.05)。4、追踪随访6个月以后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发现治疗组在复发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5、追踪随访6个月以后比较两组转变为哮喘的比例,发现治疗组在转变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本次临床观察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是有效的。治疗上主要根据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的不同,分别给予肺炎喘漱液和健脾化食口服液针对其疾病的缓解来治疗,达到在急性期缓解症状和在缓解期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观察显示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可提高支气
【关键词】:小儿 咳嗽变异型哮喘 中西医结合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725.6
【目录】:
- 目录3-4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7
- 前言7-9
- 临床观察9-18
- 临床资料9
- 诊断标准和病例纳入标准9
- 方法和观察指标9-10
- 疗效标准10
- 统计方法10
- 结果10-12
- 讨论12-16
- 参考文献16-18
- 文献综述18-24
- 参考文献22-24
- 致谢2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华;自拟宣肺止咳合剂与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不典型哮喘的对比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3期
2 白丽君,马文;中药定喘膏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48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4期
3 汤沛;;小儿紫癜性肾炎治疗进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余启梅,辛建保;哮喘缓解期联用乌体林斯和黄芪注射液等穴位注射控制哮喘发作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03年02期
5 刘华,王羡懿;哮喘患者外周血EOS计数、血清ECP、GM-CSF浓度检测及临床意义[J];安徽医学;2004年04期
6 吕英,王华;不典型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4年04期
7 吕欣,许新毅,廉永刚,夏向军,郭大彩;联合吸入辅舒酮和万托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4年04期
8 周光明;四磨汤、思密达及妈咪爱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50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5年03期
9 董召斌,吴鹏林;小儿紫癜性肾炎治疗进展[J];安徽医药;2005年04期
10 谢同炳;发锌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坚;周世良;刘晓静;徐春燕;许萍;王农荣;;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553例分析[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首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林燕萍;俞绮虹;;110例老年性哮喘问卷调查分析[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赵丹;李峰;;风邪犯肺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发病因素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第十二次肺系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雪峰;谢彬;吴振起;;哮喘中医病机“宿痰伏肺”与现代研究 “气道炎症”学说的关系探讨”[A];第23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5 张涛;陈妙;曾露慧;;中药麻杏定喘汤治疗哮喘100例临床研究[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煜;中国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对卫生服务利用影响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李建保;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吴思怡;宣肺化痰结合益气固卫防治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罗社文;疏风宣肺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5 胡作为;止哮平喘方对哮喘豚鼠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2年
6 王雯;IL-4、β_2-AR基因多态性及ECP、IgE与维吾尔族支气管哮喘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7 李东培;实验性哮喘CGRP和NGF作用的中枢及外周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8 甘乐凌;新型β_2受体激动剂SPFF的抗哮喘作用及机理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9 王宁群;补益肺肾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张毅敏;穴位敷贴抗哮喘豚鼠气道炎症及其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艳辉;清肺化痰冲剂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研究及对T淋巴细胞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李燕;清肺化痰冲剂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清IL-8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秦国琦;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陈雁雁;射干麻黄散治疗小儿哮喘急性期寒哮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沈小春;梅州市支气管哮喘儿童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依从性的调查[D];暨南大学;2010年
6 刘玉霞;中医联合治疗发作期激素抵抗型哮喘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4、IL-5、IL-10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王秀庭;基于冠心病数据库的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贾晓鑫;麻杏芎葶合剂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PKC、MMP-9影响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马晨;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气道功能状态与eotaxin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谢贵会;长春市城区6-12岁儿童哮喘流行病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60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