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
发布时间:2017-03-23 03:19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一支与中医、西医并列的医疗卫生力量。皮肤病学是临床上一门重要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 本文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学术发展史包括6部分内容: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中西医皮肤病名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几种诊疗模式;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和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和药理实验的研究。 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分别介绍了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中西医汇通著作的皮肤病分类方法、当代西医的皮肤病分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通过对皮肤病分类方法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了对皮肤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西医传入之后,中西医学术的交流,首先面临着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的问题。近代最早的皮肤病专科著作中,西医皮肤病名都是直接音译的词汇,后来才出现固定、通用的中文名称。现代医家对于中西皮肤病名的对照研究不断成熟,开始对皮肤病名命名规律及中西皮肤病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出版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和《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演变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背景下,有不同的诊疗模式的出现。本文分别阐述了皮肤病的诊疗模式由单纯中西药相加使用,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再到辨证微观化的发展过程。 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等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并且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皮肤科工作者不但对这些重要法则的适应证进行了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现代实验研究,本文对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这些中医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等疾病是目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已经彰显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分别对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和研究概况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目前,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对现代药理证实的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抑制变态反应的20味皮肤科常用药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学科发展史分3部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的创刊与贡献;代表性专业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及专业教育概况;几部代表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几位代表人物的贡献和学术思想等。
【关键词】:皮肤病学 中西医结合 医学史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51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综述13-17
- 1. 前言17-19
- 1.1 概念界定17-18
- 1.1.1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17
- 1.1.2 “皮肤病学”与“皮肤性病学”17-18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8-19
- 2. 中国近现代皮肤病分类方法的沿革19-26
- 2.1 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19-21
- 2.2 中西医汇通著作的皮肤病分类21-22
- 2.3 当代西医学的皮肤病分类22-23
- 2.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23-25
- 2.5 小结25-26
- 3. 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26-31
- 3.1 近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26-28
- 3.2 现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28-31
- 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几种诊疗模式31-36
- 4.1 中西药并用的综合治疗31-32
- 4.2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32-34
- 4.3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34-35
- 4.4 “引中西用”——西药中药化35-36
- 5. 关于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36-55
- 5.1 活血化瘀法适应证的研究36-41
- 5.1.1 硬皮病37-38
- 5.1.2 银屑病38-39
- 5.1.3 红斑狼疮39-40
- 5.1.4 带状疱疹40
- 5.1.5 疣类赘生物和其他皮肤病40-41
- 5.2 养血润肤法适应证的研究41-45
- 5.2.1 老年皮肤瘙痒症41-43
- 5.2.2 慢性湿疹43-44
- 5.2.3 银屑病44-45
- 5.2.4 慢性荨麻疹和其他皮肤病45
- 5.3 清热凉血法适应证的研究45-49
- 5.3.1 银屑病46-47
- 5.3.2 过敏性紫癜47-48
- 5.3.3 皮炎湿疹类48-49
- 5.3.4 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49
- 5.4 补肾法适应证的研究49-55
- 5.4.1 脱发49-51
- 5.4.2 黄褐斑51-52
- 5.4.3 系统性红斑狼疮52-53
- 5.4.4 硬皮病及其他皮肤病53-55
- 6. 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55-72
- 6.1 红斑狼疮55-58
- 6.2 银屑病58-63
- 6.3 湿疹63-66
- 6.4 硬皮病66-68
- 6.5 天疱疮68-72
- 7. 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药理研究72-92
- 7.1 调节免疫中药72-77
- 7.1.1 雷公藤72-73
- 7.1.2 黄芪73-74
- 7.1.3 青蒿74-76
- 7.1.4 白芍76-77
- 7.2 抑制变态反应中药77-80
- 7.2.1 甘草77-78
- 7.2.2 白鲜皮78-79
- 7.2.3 黄芩79-80
- 7.2.4 徐长卿80
- 7.3 改善微循环中药80-84
- 7.3.1 益母草80-82
- 7.3.2 川芎82-83
- 7.3.3 丹参83-84
- 7.3.4 夏枯草84
- 7.4 抑菌消炎中药84-88
- 7.4.1 苦参84-86
- 7.4.2 地肤子86-87
- 7.4.3 紫草87
- 7.4.4 青黛87-88
- 7.5 抗病毒中药88-92
- 7.5.1 大青叶88-89
- 7.5.2 马齿苋89-90
- 7.5.3 薏苡仁90
- 7.5.4 板蓝根90-92
- 8. 专业学会与专业期刊92-95
- 8.1 专业学会的成立和发展92-93
- 8.2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93-95
- 9.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与专业教育概况95-102
- 9.1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95-98
- 9.1.1 天津市长征医院95-96
- 9.1.2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96
- 9.1.3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96-97
- 9.1.4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97
- 9.1.5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97-98
- 9.2 专业教育概况98-102
- 9.2.1 “西学中”教育98-99
- 9.2.2 院校学历教育99-102
- 10. 代表著作与代表人物102-112
- 10.1 代表著作102-106
- 10.1.1 《皮肤新编》102
- 10.1.2 《中西皮肤病学讲义》102-103
- 10.1.3 《中西医学汇综》103
- 10.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103
- 10.1.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103-104
- 10.1.6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104
- 10.1.7 《皮肤病研究》104
- 10.1.8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104
- 10.1.9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104-105
- 10.1.10 《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105
- 10.1.11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105-106
- 10.2 代表人物106-112
- 10.2.1 赵炳南106-107
- 10.2.2 朱仁康107-108
- 10.2.3 边天羽108-109
- 10.2.4 张志礼109-110
- 10.2.5 秦万章110-112
- 11. 参考文献112-126
- 12. 致谢126-127
- 13. 个人简历1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香;申万坤;;地肤子醇提物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2 侯金凤;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安徽医药;2003年03期
3 陈华,高玉祥;青蒿琥酯免疫作用机制探讨(摘要)[J];蚌埠医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4 陈华,高玉祥;青蒿琥酯治疗湿疹-皮炎及光敏性皮肤病临床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5 方大定;;赵炳南学术思想特色与风范[J];北京中医药;2009年07期
6 张志礼,孙在原,陈凯,邓丙戍;赵炳南[J];中国医药学报;1987年04期
7 王秀敏,于小玲,张其红;银屑病患者活血化瘀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的变化[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8 杨东红,朱力;紫草油治疗带状疱疹24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徐国红;;苦参治疗湿疹的药理作用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齐欣,刘晓明,林熙然;清热凉血和活血化瘀中药对小鼠实验性银屑病模型的影响[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6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