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近十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28 03:09

  本文关键词:我院近十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的回顾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近十年在我院眼科病房住院的96例(167眼)符合视神经萎缩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予中药汤剂、中成药治疗,结合西医改善循环药物、神经营养剂,部分患者辅以针灸、鼠神经生长因子肌注、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皮下注射等治疗方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成果: 1.观察指标 ①在视力结果分析中,治疗后视力明显改善(P0.05),总有效率64.67%; ②在视野检查结果分析中,42例(71眼)视神经萎缩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该项检查,治疗后视野检查的平均光敏度、平均缺损值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后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③在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分析中,34例(6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该项检查,治疗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P100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N75-P100波的波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治疗前后各波的潜伏期与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④治疗前后视力与P-VEP、视野三者无直线相关性(p0.05)。 2.疗效分析 ①不同证型疗效分析,肝郁气滞证疗效较好,肝肾不足较差; ②不同病因疗效分析,视神经炎所致本病者疗效较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则疗效较差; ③不同年龄疗效分析,20岁至39岁的青年患者治疗效较好,小于20岁者疗效较差; ④不同病程疗效分析,≤6个月者疗效较好,36个月者较差; ⑤不同基础视力疗效分析,视力≥0.5者疗效较好,无光感者疗效较差; ⑥采用针刺治疗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以上疗效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我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视神经萎缩,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和视神经的电生理功能,保护视神经。
【关键词】:视神经萎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回顾性分析 疗效观察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76.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引言9-11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1-19
  • 1.1 中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11-14
  • 1.1.1 病名的溯源11
  • 1.1.2 病因病机11-12
  • 1.1.3 治疗方法12-14
  • 1.2 西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14-19
  • 1.2.1 定义14
  • 1.2.2 发病原因及病理过程14-16
  • 1.2.3 分类16
  • 1.2.4 治疗16-19
  • 第二章 临床研究19-28
  • 2.1 研究目的19
  • 2.2 研究对象19-20
  • 2.2.1 临床资料19
  • 2.2.2 诊断标准19-20
  • 2.2.3 纳入标准20
  • 2.2.4 排除标准20
  • 2.3 研究方法20-22
  • 2.3.1 治疗方法20-21
  • 2.3.2 观察指标21
  • 2.3.3 疗效判定标准21
  • 2.3.4 统计方法21-22
  • 2.4 结果与分析22-28
  • 2.4.1 一般资料22-23
  • 2.4.2 观察指标23-25
  • 2.4.3 疗效判定25-28
  • 第三章 讨论28-32
  • 3.1 我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28-29
  • 3.2 数据资料分析29-30
  • 3.3 视觉功能分析30-31
  •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31-32
  • 结语32-33
  • 4.1 结论32
  • 4.2 不足与展望32-33
  • 参考文献33-36
  • 附录36-37
  • 致谢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铭连,王崇山,常永业,石慧君,庞朝善;视康颗粒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3年01期

2 周光荣,黄家钦;视神经萎缩71例病因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韦企平,赵树东;小儿视神经萎缩[J];国际眼科杂志;2005年04期

4 马传民;王丽英;公玉琴;吴文忠;;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肖红玲;张彬;曾亚平;孙立虹;张旭升;;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研究近况[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年04期

6 郑智;韦企平;宫晓红;路明;孙艳红;苏艳;;120例不同病因视神经萎缩证候特点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年01期

7 童念庭;丁淑华;;视神经萎缩治疗近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年12期

8 陈慧贞;丁淑华;;视神经萎缩治疗近况[J];光明中医;2008年09期

9 王超英;;视神经萎缩的中医药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0期

10 韦企平;;应当加强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守康;王影;庄增渊;;视神经萎缩临床治疗对照性研究文献的回顾性分析[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彬;;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及“四穴八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介绍[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谢艳君;谢康明;谢文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58例的体会[A];第三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郑宏飞;沈希成;吴雪雁;陈瑛;陈宝军;郝建春;;视神经萎缩中医药诊疗规范的研究[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2008继续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守康;王影;庄增渊;;中医辨证治疗在视神经萎缩的中西医结合方法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郑宏飞;沈希成;吴雪雁;陈瑛;陈宝军;郝建春;;视神经萎缩中医药诊疗规范的研究[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8年

7 余新林;;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A];江西省第九次中西医结合眼科、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闫兆;闫国太;;单纯骨膜针法治验一例顽固难治性视神经萎缩报告[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张彬;庞荣;贾海波;董素亭;;视神经萎缩的中医治疗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董素亭;张彬;庞荣;贾海波;韩广彦;张瑞芹;;语言激励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心理影响的效果评价[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根据眼科专家石浔接听热线整理;视神经萎缩有好转的希望吗[N];家庭医生报;2005年

2 黄每裕;眼按摩可治视神经萎缩[N];健康报;2005年

3 方宇平;治视神经萎缩方[N];民族医药报;2008年

4 ;视神经萎缩病因多[N];大众卫生报;2003年

5 黄每裕;术中眼按摩治视神经萎缩[N];健康报;2004年

6 记者 刘道安;治疗视神经萎缩不能轻言放弃[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7 衣晓峰 杨晓春;视神经萎缩有办法治[N];中国医药报;2000年

8 衣晓峰 杨晓春;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9 肖国仕;视神经萎缩中医疗法多[N];大众卫生报;2003年

10 黄每裕;聂长江;视神经手术按摩治疗视神经萎缩[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慧贞;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林碧珠;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孙艳红;青盲一号方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庞龙;视明注射液对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智;不同病因视神经萎缩的中医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王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观察与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元钟;中医辩证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玉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朱淑婷;我院近十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李能;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王影;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樊晓瑞;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与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赵爽;针刺窍明穴对视神经萎缩VEP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

本文编号:271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71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6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