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7-03-31 05:09

  本文关键词: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 1.文献综述: 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医文献关于贝尔面瘫的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的认识,以及其临床表现和针灸治疗。现代中医文献部分包括辨证分型和临床治疗两个部分。西医方面,探讨了本病的致病因素和治疗方法。穴位注射文献包括特点和作用机制两个方面。 2.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腺苷钴胺和针刺配合肌肉注射腺苷钴胺对急性期面神经麻痹疗效对比,探讨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是否存在优势。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加肌肉注射。以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于针刺第3次、第6次、第9次、第12次观察病情变化情况。 观察指标:面瘫的症状和相关体征变化。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量表和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1.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次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次、9次、12次后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次、6次、9次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次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间比较,治疗3次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次、9次、12次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在治疗12次后,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9例,有效5例,愈显率70%,总有效率95%,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6例,有效9例,愈显率30%,总有效率75%。 结论:1.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具有良好疗效,且疗效显著优于针刺配合肌肉注射治疗;2.针刺配合穴位注射自治疗3次后开始起效,疗效迅速;3.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可避开面瘫急性期病情加重的趋势。
【关键词】:穴位注射 肌肉注射 贝尔面瘫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目录3-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前言9-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0-30
  • 综述一 Bell面瘫的中医文献研究10-25
  • 1. 中医古代文献对面瘫的简述10-15
  • 1.1 病名10
  • 1.2 病因病机10-11
  • 1.2.1 外因学说10
  • 1.2.2 内因学说10
  • 1.2.3 内外因综合学说10-11
  • 1.3 病位11
  • 1.4 临床表现11-12
  • 1.5 治疗12-15
  • 1.5.1 药物方剂12
  • 1.5.2 针刺法12-14
  • 1.5.3 灸法14-15
  • 2. 现代中医对面瘫分型、治疗的简述15-25
  • 2.1 辨证分型15-17
  • 2.1.1 两型15
  • 2.1.2 三型15-16
  • 2.1.3 四型16
  • 2.1.4 五型及以上16-17
  • 2.2 针灸治疗17-25
  • 2.2.1 择期治疗17
  • 2.2.2 分期治疗17-18
  • 2.2.3 分型治疗18-19
  • 2.2.4 单纯针刺疗法19-20
  • 2.2.5 其他针法20-22
  • 2.2.6 灸法22-23
  • 2.2.7 针灸配合其他23-25
  • 综述二 Bell面瘫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25-28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25-27
  • 1.1 血运障碍学说25
  • 1.2 病毒感染学说25-26
  • 1.3 血管内血液因素26
  • 1.4 免疫缺陷学说26
  • 1.5 环境损害学说26
  • 1.6 类固醇激素学说26-27
  • 2. 治疗方法27-28
  • 2.1 内科药物治疗27
  • 2.1.1 皮质类固醇激素27
  • 2.1.2 抗病毒药27
  • 2.1.3 β-七叶皂苷钠27
  • 2.1.4 甲钴胺27
  • 2.1.5 银杏达莫27
  • 2.2 物理治疗27
  • 2.3 手术治疗27-28
  • 综述三穴位注射文献简述28-30
  • 1. 穴位注射特点28
  • 1.1 效应放大性28
  • 1.2 穴位特异性28
  • 1.3 三重效应28
  • 2. 穴位注射作用方式分析28-30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30-46
  • 一 资料与方法30-34
  • 1. 临床资料30-31
  • 1.1 病例来源30
  • 1.2 诊断标准30
  • 1.2.1 西医诊断标准(贝政平.《2000个国内外最新的内科诊断标准》)30
  • 1.2.2 中医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于1994年6月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0
  • 1.3 纳入标准30-31
  • 1.4 排除标准31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31
  • 2. 研究方法31
  • 2.1 分组方法31
  • 2.2 研究目的31
  • 2.3 研究方案31
  • 3. 治疗方法31-32
  • 3.1 治疗组31-32
  • 3.2 对照组32
  • 4. 观察指标32
  • 5. 疗效判定标准32-33
  • 6. 统计方法33-34
  • 二 研究结果34-41
  • 1. 治疗前两组分析比较34-35
  • 1.1 治疗前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34
  • 1.2 两组治疗前House—Brackmann病变分级比较34
  • 1.3 两组治疗前House—Brackmann症状量表评分和分级量表评分比较34-35
  • 2. 治疗后两组内量表分析比较35-36
  • 2.1 两组内House—Brackmann症状量表评分比较35
  • 2.2 两组内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评分比较35-36
  • 3. 治疗后两组间量表分析比较36
  • 3.1 两组间House—Brackmann症状量表评分比较36
  • 3.2 两组间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评分比较36
  • 4. 两组间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36-40
  • 4.1 两组治疗后H-B症状评分均数比较36-37
  • 4.2 临床疗效3次治疗37-38
  • 4.3 临床疗效6次治疗38
  • 4.4 临床疗效9次治疗38-39
  • 4.5 临床疗效12次治疗39-40
  • 5. 结果40-41
  • 三 讨论41-46
  • 1. 穴位注射41-42
  • 1.1 穴位注射时机41-42
  • 1.2 穴位注射得气42
  • 2. 选穴42-44
  • 2.1 阳白穴42-43
  • 2.2 颧醪穴43
  • 2.3 攒竹穴43-44
  • 3. 腺苷钴胺药理作用44
  • 4. 结论44-45
  • 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45-46
  • 附表146-47
  • 附表247-48
  • 参考文献48-53
  • 致谢53-54
  • 个人简历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艺;朱佳;;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法的临床应用举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年02期

2 巫华俊;;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J];山东中医杂志;2008年07期

3 王,

本文编号:278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78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2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