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临床效应

发布时间:2020-10-16 01:27
   目的收集2012年6月以前国内外已发表的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系统评价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临床应用提供高质量循证证据,并为针灸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 (2012Issuel)、Pubmed或Medline (1980-2012)、Embase光盘数据库(1978-2012)、Ovid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DSR, ACP Journal Club, DARE and CCTR.1991-201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1978-2012)、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59-2012)、相关期刊论文(CNKI)(1994-2012)、万方资源数据库(1975-2012)8个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近十年(2003.1-2012.12)发表的《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针刺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5种杂志。并在http://www.google.hk,http://www.controlled-trials.com,http://www. clinicaltrials.gov进行补充检索。然后将检索到的文献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由第三位研究者协助解决。最后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合成分析。采用有效率和眩晕症状功能评分作为疗效指标,不良反应作为安全性指标。统计学处理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或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两者的效应量以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表示。采用χ2检验判断各研究间的异质性,P≤0.1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若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并分析其异质性来源。 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53篇,其中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56篇;通过阅读全文,排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42篇,重复发表的文献32篇,以针灸疗法作为对照的文献6篇;最终1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267例患者纳入本试验,均为中文文献。采用Cochrane评价员手册5.1提供的方法和国际公认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进行质量报告评价发现纳入的这些研究质量较低。临床效应Meta分析显示: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有效率优于单纯西药[M-H OR4.84,95%CI(2.39,9.81),P0.0001];针刺结合中药优于单纯中药[M-H OR3.82,95%CI(2.06,7.10),P0.0001];针刺结合中药优于单纯西药[M-H OR3.14,95%CI(1.81,5.45),P0.0001]。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显示:治疗第3天,[MD4.66,95%CI(2.97-6.35)],治疗第7天,[MD0.95,95%CI(0.03-1.86)],治疗第14天,[MD0.89,95%CI(0.71-2.49)]。治疗第3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第14天两组的积分无显著性差异。临床施治方面:纳入文献的取穴多采用按局部选风池、百会和颈夹脊为主穴和按肝阳上亢、痰湿中阻和瘀血阻窍三型辨证取穴。针刺手法多采用毫针泻法,强调得气感应。治疗时间普遍为留针30min,频率每日1次,10d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 结论①目前证据表明针灸或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实证眩晕有较好疗效。②针灸治疗实证眩晕可参考按照肝阳上亢、痰湿中阻和瘀血阻窍三型辨证选穴和局部选穴。③实证针刺手法当以毫针泻法为主。治疗时间当以留针30min,每日一次,10d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疗效较好。④由于本研究纳入的试验方法学质量偏低,其系统评价结果需谨慎看待,今后尚需开展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研究进行支持。
【学位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246.6;R-03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醸词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一)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二) 文献的检索
        1. 检索范围
        2. 检索策略
    (三) 资料的获取与分析
        1. 文献筛选
        2. 文献质量评价
        3. 数据提取
        4. 资料分析
二、结果
    (一) 文献检索结果
    (二) 质量评价结果
        1. 方法学质量评价
        2. CONSORT评价
        3. STRICTA评价
    (三) 临床效应的Meta分析
        1. 针灸与单纯西药对实证眩晕有效率的影响
        2. 针刺加中药与中药对实证眩晕有效率的影响
        3. 针刺加中药与西药对实证眩晕有效率的影响
        4. 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情况
    (四) 研究资料中临床效应的影响因素
        1. 腧穴的运用
        2. 针刺的手法
        3. 治疗的时间
三、讨论
    (一) 中医学对实证眩晕的认识
    (二) 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概况
    (三) 研究资料的临床施治分析
        1. 常用穴位分析
        2. 特色疗法分析
        3. 针刺特点分析
    (四)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之处
        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检索策略
    中文检索策略
    英文检索策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彪民;老锦雄;杨炎珠;;针刺加悬灸百会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6年06期

2 周丽萍;;眩晕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18期

3 杨阳;胡利杰;;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症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23期

4 薛蓓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5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年09期

5 陈华德;针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证34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年02期

6 李锐;阳仁达;;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方法和效应特性[J];中医药导报;2007年09期

7 姜会来;黎凯;;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杨志敏,严夏,刘泽银;颜德馨教授治疗眩晕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2年06期

9 Dieterich;针刺加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J];上海针灸杂志;2000年02期

10 张道武,梁晓菲,王秋景,郭彤;半夏泻心汤配针灸治疗眩晕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崔会青;针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赵金奉;针药结合治疗眩晕—瘀血阻窍型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冠臻;针药结合治疗眩晕—肝阳上亢型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建军;针药结合治疗眩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朱敏贤;平衡针结合中药辨治颈性眩晕的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刘若实;眼针体针并用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105例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吴健敏;腹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匡君;针刺加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眩晕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宋乐官;针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2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842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5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