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不同状态大鼠心胃调节效应差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7 22:01
本文关键词:电针对不同状态大鼠心胃调节效应差异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 观察电针同一腧穴对心和胃两个不同脏腑调节效应的方向和量,明确这种针刺效应与腧穴部位、机体状态的关系,并探析自主神经在此效应中功能,为临床合理选穴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 1、正常状态下,选取不同部位的腧穴,观察电针同一腧穴对胃运动(胃内压)和心功能(左心室内压)的影响,比较针刺前2分钟和即刻2分钟的均值。 2、通过静脉注射副交感神经M受体激动剂乙酰胆碱、阻滞剂阿托品以及交感神经β2受体激动剂克伦特罗/异丙肾上腺素、阻滞剂普萘洛尔,造成胃运动/心功能抑制与亢进模型大鼠,观察电针不同背俞穴(心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对胃运动(胃内压)或心功能(左心室内压)的影响,全程记录,比较针刺前2分钟和即刻2分钟的均值,并计算出差值,分析其效应方向。 3、比较同一状态下,不同背俞穴对心/胃的效应方向的差异。 实验结果: 1、正常状态下,当频率2/15Hz、刺激强度为3mA时,电针四肢部腧穴(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抑制心内压,兴奋胃内压;胸腹部腧穴(膻中、天枢)对心内压和胃内压均为抑制效应;上背部腧穴(心俞)抑制心内压,兴奋胃内压,中背部腧穴(胃俞)兴奋心内压,抑制胃运动。效应量的大小比较,对心内压:心俞膻中内关三阴交曲池足三里天枢胃俞;对胃内压:天枢胃俞心俞膻中足三里三阴交内关曲池。结合统计学检验,可以认为足三里、天枢和胃俞对心内压无效应,内关对胃内压无效应。 2、心俞兴奋胃内压,抑制心内压;胃俞、肾俞、大肠俞和膀胱俞效应方向均为抑制胃内压,兴奋心内压。在迷走神抑制或亢进状态下,5个腧穴效应量均降低,交感神经抑制或兴奋状态下,效应量虽有变化,但方向不变。 3、无论胃内压还是心内压,迷走神经抑制或兴奋状态,电针五个背俞穴任一背俞穴均呈现出无明显效应。空白状态下和交感神经状态下,电针胃俞对胃内压表现出以抑制效应为主,效应量:克伦特罗状态下正常状态普萘洛尔状态;电针心俞对心内压也是以抑制效应为主,效应量:普萘洛尔状态正常状态克伦特罗状态下。 结论: 1、正常状态,因腧穴部位、归经和神经节段性不同,而对心和胃表现出不同的调节效应。 2、同一背俞穴对胃/心的效应方向基本固定,自主神经状态的改变不会引起效应方向改变。 3、迷走神经激动剂或抑制剂会减弱或阻断腧穴的调节效应,交感神经激动剂或抑制剂影响腧穴的效应量。
【关键词】:电针 心内压 胃内压 针灸效应 自主神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5
【目录】:
- 目录5-7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1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11-16
- 1. 针灸效应方向特征的核心观点----双向调节11-13
- 1.1 双向调节作用的渊源和内涵11
- 1.2 针灸双向调节的研究进展11-12
- 1.2.1 双向调节在针灸中的体现11
- 1.2.2 影响针灸双向调节的因素11-12
- 1.2.3 现代研究双向作用产生的机制12
- 1.2.4 研究双向调节的必要性12
- 1.3 双向调节研究存在的问题及针灸效应方向研究的必要性12-13
- 2、背俞穴穴位特异性研究进展13-14
- 2.1 背俞穴穴位形体结构特异性研究13-14
- 2.2 背俞穴穴位生物物理特性研究14
- 2.3 背俞穴与脏腑相关性研究14
- 3、针刺-神经节段-自主神经-心和胃的联系14-16
- 3.1 调心、调胃用穴规律研究14-15
- 3.2 心、胃经络、神经联系的共性与差异15-16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16-31
- 1. 实验材料16-17
- 1.1 实验动物16
- 1.2 药物及仪器16-17
- 2. 实验程序17-18
- 2.1 术前准备17
- 2.2 静脉给药手术17
- 2.3 胃内压、心内压手术及记录17
- 2.3.1 胃内压插管17
- 2.3.2 左心室内压插管17
- 2.4 胃运动、心功能自主神经异常动物模型的制作17-18
- 2.5 实验动物穴位的定制与针刺18
- 2.5.1 取穴18
- 2.5.2 电针干预方法18
- 2.6 实验操作流程18
- 2.7 数据采集与统计18
- 2.7.1 信号采集系统18
- 2.7.2 统计学处理18
- 3、结果18-27
- 3.1 正常状态下,选取不同部位腧穴观察电针同一腧穴对心和胃的调节差异18-24
- 3.1.1 电针前肢腧穴对心、胃的调节效应方向的比较18-20
- 3.1.2 电针后肢腧穴对心、胃的调节效应方向比较20-21
- 3.1.3 电针胸腹部腧穴对心、胃的调节效应方向比较21-22
- 3.1.4 电针背部腧穴对心、胃的调节效应方向比较22-24
- 3.2 不同状态下,电针同一背俞穴,对心和胃的调节差异24-26
- 3.2.1 不同状态下,电针心俞穴对心和胃的调节效应比较24
- 3.2.2 不同状态下,电针胃俞穴对心和胃的调节效应比较24-25
- 3.2.3 不同状态下,电针肾俞穴对心和胃的调节效应比较25
- 3.2.4 不同状态下,电针大肠俞穴对心和胃的调节效应比较25
- 3.2.5 不同状态下,电针膀胱俞穴对心和胃的调节效应比较25-26
- 3.3 电针不同背俞穴对心/胃的调节差异26-27
- 3.3.1 电针不同背俞穴对胃的调节差异26
- 3.3.2 电针不同背俞穴对心的调节差异26-27
- 4、结果分析与讨论27-30
- 4.1 正常状态下,电针同一腧穴对胃运动和心功能的调节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27-28
- 4.2 同一背俞穴对胃/心的效应方向基本固定,自主神经状态的改变不会引起效应方向改变28-29
- 4.3 副交感神经激动剂及拮抗剂会减弱或阻断腧穴的调节效应,交感神经激动剂或抑制剂影响腧穴的效应量29-30
- 5. 结论30
- 6、未来与展望30-31
- 参考文献31-3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33-34
- 致谢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以国,王庆林,杜瑞卿,潘玉真,刘延东,冷辉,高允海;背俞穴的椎体间力学相关性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4年02期
2 刘森海;中药双向调节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8年06期
3 刘乃刚;郭长青;;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思路及其规律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12期
4 王芗斌,郑家铿;中医药免疫的双向调节及其机制探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5 许建阳,冯琼;针灸双向良性作用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实现的假说[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6 张玉翠;于隽;孟庆玲;李江山;;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大鼠胃运动异常模型胃内压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7 李殿宁,许志泉,,李玉堂,姜文方;背部的显微解剖与背俞穴结构关系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8 肖仁鹤;;针刺治疗胃脘痛辨证选穴的规律[J];湖北中医杂志;1989年01期
9 曾红兵,蒋建云,杜兴民;中医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概述[J];四川中医;1994年08期
10 童晨光,谷世U
本文编号:291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9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