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衰竭及IL-21在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17:21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衰竭及IL-21在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 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西医内科综合治疗联合大黄煎剂(大黄30g,乌梅30g)及口服中药的方法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所致慢加急和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究IL-21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入组100例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衰竭患者,应用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号码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常规保肝、对症和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给予上述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0.9%氯化钠溶液结肠透析及大黄乌梅合剂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口服治疗。 分别选取慢加急肝衰竭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例,并与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1+CD4+T细胞的百分比,应用CBA试剂盒联合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外周血血清中IL-21指标,同时检测各临床指标。随访慢加急肝衰竭患者4周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1+CD4+T细胞的百分比,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血清IL-21的变化水平,并随访12周时慢加急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情况,分析IL-21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预后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4周后治疗组肝脏转氨酶ALT/AST (P0.01)、总胆红素TB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功能指标PTA明显改善(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并发症,如感染,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随访至8周,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40%,对照组为32.5%(P=0.2752)。回顾性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MELD评分、Child-pugh、CD4+淋巴细胞绝对值、CD8+淋巴细胞细胞绝对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 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较慢乙肝患者、健康对照组志愿者血清中多种炎性因子水平有明显升高,尤其是IL-6、IL-lb、IL-8(p0.05),而IL-10水平较慢乙肝患者降低;慢加急肝衰竭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血清中人炎性因子水平在第4周时有明显差异,存活组患者第4周血清中各炎性因子水平较基线时期有所下降,且较病死患者明显降低(p0.05);慢加急肝衰竭、慢乙肝、健康者三组之间血清中IL-21水平的未得出有明显差异。不同组间IL-21+CD4+T细胞分泌量明显不同(p0.05),其中在慢加急肝衰竭患者中分泌量最高,慢乙肝次之,健康对照组中最少;慢加急肝衰竭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第4周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1+CD4+T细胞百分比有明显差异(p0.05),生存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1+CD4+T细胞百分比较之前有明显下降,并且较病死患者明显降低(p0.05);MELD评分与IL-21+CD4+T细胞百分比呈明显正相关(R=0.047,p0.05),IL-21+CD4+T细胞百分比与各炎性因子有正相关趋势,尤其与IL-6、IL-8存在明显正相关。 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通过应用中西医结合联合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衰竭,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由于入组患者在免疫状态水平、预后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存在差异,本研究远期临床有效率不明显,由此间接证明肝衰竭患者的免疫状态、MELD评分与预后明显相关。 在实验研究IL-21在肝衰竭中的作用机制当中,得出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1+CD4+T细胞百分比较慢乙肝和健康者明显升高,IL-21+CD4+T细胞百分比的水平与血清中各炎性因子的水平呈正相关,且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并且随着肝衰竭患者IL-21+CD4+T细胞百分比的下降,血清中各炎性因子水平世随之下降,肝衰竭的病情也随之好转。说明IL-21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中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其持续的高水平表达是肝衰竭发生的重要环节;其动态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肝衰竭预后的重要免疫指标,预测病情的发展。
【关键词】:肝衰竭 IL-21 作用机制 中西医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12.62;R575.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主要缩略词表对照表8-10
  • 第一部分: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衰竭的临床研究10-27
  • (一) 引言一肝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10-12
  •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12-21
  • (三) 结果21-24
  • (四) 分析和讨论24-27
  • 第二部分:IL-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27-49
  • (一) 课题背景——现代医学肝衰竭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27-29
  •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29-35
  • (三) 结果35-46
  • (五) 分析讨论46-49
  • 参考文献49-52
  • 综述52-58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58-59
  • 致谢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伟导,王平,樊群;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应用基础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年03期

2 ;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年09期

3 李兰娟;;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12期

4 ;肝衰竭诊疗指南[J];药品评价;2007年01期

5 陈从新;;解读《肝衰竭诊疗指南》[J];肝脏;2007年01期

6 唐克诚;李海;李谦;刘国旺;冯洪玲;袁桂玉;;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年02期

7 师潇雅;;重症肝衰竭破局之路[J];中国科技奖励;2007年06期

8 黄裕红;湛宁生;肖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36例[J];中医研究;2007年09期

9 张大志;;肝衰竭的诊治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08年02期

10 曾珍;楼敏;常秀娟;耿华;韩玉坤;陈菊梅;白文林;;四类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J];传染病信息;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微波;;我国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A];玉溪市第十三届内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宇明;;肝衰竭处理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肝衰竭诊疗指南[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黄建荣;;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士俊;陆宪中;宋修光;朱宝焕;张风鸣;;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肝衰竭45例[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士俊;陆宪忠;宋修光;朱宝焕;;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中毒性肝衰竭3例[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菊梅;;“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及临床体会[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邹正升;孙颖;陈菊梅;;肝衰竭的预后模型或标准[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宇明;;肝衰竭热点争议问题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蔡挺;胡爱荣;胡耀仁;叶俊茂;;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在肝衰竭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欣 张芸;我科学家开辟肝衰竭治疗新途径[N];科技日报;2013年

2 段钟平;肝衰竭分类变了[N];健康报;2007年

3 王丽;肝衰竭 新分类[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4 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严晓慧;长三角肝衰竭临床救治协作网成立[N];健康报;2012年

5 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严晓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或可治疗肝衰竭[N];健康报;2013年

6 孙国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法有望治疗肝衰竭[N];中国医药报;2013年

7 通讯员 严晓慧 记者 孙国根;“集束化救治”可降肝衰竭死亡率[N];健康报;2011年

8 麦迪信;延缓肝衰竭[N];医药经济报;2002年

9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刘慧;“人造肝”治好了肝衰竭[N];健康时报;2006年

10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yび板,

本文编号:295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95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7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