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项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24 21:13
本文关键词:电项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电项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影响。 方法:将3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项针组19例及(对照组)常规选穴针刺组19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电项针治疗和普通针刺治疗四周,同时两组患者均口服西比灵15天。治疗前后检测下列指标,进行近期疗效比较。(1)对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时的程度、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进行比较。(2)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进行评分比较。(3)两组患者均进行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进行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三个月后随访进行远期疗效比较。 结果: 1.电项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普通针刺组73.6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程度、眩晕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等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电项针组改善更明显。 2.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神经功能障碍进行评分两组的分值均有下降,且经比较后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 3.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检测,两组患者的TCD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电项针组对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影响优于常规针刺组。 结论: 1.电项针对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性眩晕的临床症状方面改善显著,并经TCD检测证实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改善明显,表明电项针疗法近期疗效显著。 2.经过三个月后随访发现,电项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性眩晕的患者的远期疗效较为理想。
【关键词】:电项针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眩晕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目录2-5
- 缩略语表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1
- 文献综述11-20
- 1. 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11-13
- 1.1 概述11
- 1.2 眩晕病病因病机11-12
- 1.3 中医临床辨证分型12-13
- 1.4 眩晕的治疗原则13
- 2. 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认识与研究13-17
- 2.1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及来源13
- 2.2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13-14
- 2.3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影像学检测14-15
- 2.4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鉴别诊断15
- 2.5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治疗15-17
- 3. 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研究进展17-20
- 3.1 传统针灸学治疗眩晕的相关论述17-18
- 3.2 近代临床针灸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研究进展18-20
- 临床观察20-26
- 1. 临床资料20-21
- 1.1 一般资料20
- 1.2 诊断标准20
- 1.3 病例纳入标准20-21
- 1.4 病例排除标准21
- 2. 治疗方法21-22
- 2.1 治疗组21
- 2.2 对照组21-22
- 3. 评定方法22-23
- 3.1 观察指标22
- 3.2 疗效判定22-23
- 3.3 统计学方法23
- 4. 结果23-26
- 讨论26-36
- 1. 立题依据26
- 2. 选穴依据26-28
- 2.1 风池穴作用机理26-27
- 2.2 供血穴作用机理27-28
- 2.3 四神聪穴作用机理28
- 3. 评分量表的选择28-30
- 3.1 眩晕的症状和体征评分28
- 3.2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量表28-29
- 3.3 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的检测及评价29-30
- 4.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性眩晕的现代机理探讨30-31
- 4.1 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30
- 4.2 针刺后对临床症状影响30
- 4.3 针刺后对血液成分和血流变指标的影响30-31
- 4.4 针刺对脑血流量的影响31
- 5. 电项针疗法的作用特点及疗效分析31-33
- 5.1 电项针疗法的作用特点31-32
- 5.2 疗效分析32-33
- 6. 本研究对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性眩晕的优势33-34
-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34-36
- 7.1 本研究的不足34
- 7.2 今后的研究方向34-36
- 结论36-37
- 致谢37-38
- 参考文献38-42
- 附录42-44
- 个人简历44-45
- 附录45-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峻峰,张存英;分步辨治眩晕症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1995年02期
2 王盂琼,,王远萍,唐小佳;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血小板整体形态与疾病关系的研究[J];华西医学;1995年02期
3 刘春红,王宏,马雅静;纤维蛋白原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年04期
4 曹培卫,赵忠新;颈部血管彩超、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的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年01期
5 范郁山,姚春;百会升阳益气作用探析及其临床运用举隅[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殷小平,姜亚平,张苏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颅多普勒临床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5期
7 李振光,于占彩,伍期专,王远臣,姚存姗;氯吡格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影响[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5期
8 宿享禄;针刺四神聪穴治疗颈椎病眩晕10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1年S1期
9 吴晓红,曹莉,罗琳,杜晓山;针药并用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0年05期
10 孙健,贾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流速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5年09期
本文关键词:电项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324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