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计时”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瘀血腰痛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8 03:11

  本文关键词:“个体化计时”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瘀血腰痛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评价受试患者接受2个疗程治疗后的疗效,旨在初步观察“个体化计时”子午流注针法、“地方平太阳时”子午流注针法、常规针刺法治疗瘀血腰痛的临床疗效,,从而了解子午流注针法相较于常规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个体化计时”在子午流注针法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而探究子午流注计时法定法初衷,为“个体化计时”在子午流注针法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确实的临床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针灸科住院的腰痛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以1:1:1的比例,按照就诊的先后编号用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个体化计时”组、“地方平太阳时”组和常规针刺组三组,每组30例。“个体化计时”组、“地方平太阳时”组分别按表予以开穴,后配以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膈俞等穴;常规针刺组取穴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膈俞、相应开穴(随到随取)等;根据患者病变虚实相应行补泻手法,采用提插、迎随及开阖补泄为主,均留针,每日针刺1次,每次针刺治疗30min,10次为1个疗程。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共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M-JOA腰痛评分评价患者腰痛和日常生活工作能力的改善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各主要疗效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1、在VAS评分中,“个体化计时”组与“地方平太阳时”组之间p0.05,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个体化计时”组与常规针刺组之间p0.01,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地方平太阳时”组与常规针刺组之间p0.01,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在M-JOA腰痛评分中,三组M-JOA腰痛评分及平均改善率方面均为“个体化计时”组与“地方平太阳时”组之间p0.05,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个体化计时”组与常规针刺组之间p0.01,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地方平太阳时”组与常规针刺组之间p0.01,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3、临床疗效方面,两子午流注针法组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两子午流注针法组之间总有效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治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 两种子午流注针法均能够明显提高瘀血腰痛的临床疗效,在改善瘀血腰痛患者疼痛症状及日常生活工作能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个体化计时”子午流注针法较“地方平太阳时”子午流注针法明显提高了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瘀血腰痛的治愈率,并且其实用性明显优于“地方平太阳时”计时法。本研究验证了“个体化计时”法在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瘀血腰痛中的确切性和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体化计时 地方平太阳时 子午流注针法 瘀血腰痛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5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缩略词表10-11
  • 前言11-13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13-15
  • 1. 一般资料13
  • 1.1 病例来源13
  • 2. 诊断标准13-14
  • 2.1 中医诊断标准13-14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4
  • 2.3 西医诊断标准14
  • 3. 纳入标准14
  • 4. 排除标准14-15
  • 5. 剔除标准15
  • 第二部分 临床治疗方法15-19
  • 1. 病例分组15
  • 2. 常规针刺组15
  • 3. 平太阳时组15
  • 4. 个体化计时组15-16
  • 5. 针刺操作16
  • 6. 针刺意外处理方法16-17
  • 7. 观察指标17-18
  • 7.1 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疼痛评估17-18
  • 7.2 M-JOA 腰痛评分18
  • 8. 临床疗效18
  • 9. 受试患者后期处理18
  • 10. 数据统计分析18-19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19-22
  • 1. 一般资料可比性研究19-20
  • 1.1 性别构成比比较19
  • 1.2 年龄构成比比较19-20
  • 2. 疗效标准评估20-21
  • 2.1 治疗前后 VAS 评分评定20
  • 2.2 治疗前后 M-JOA 腰痛评分及平均改善率评定20-21
  • 3. 临床疗效评定21-22
  • 讨论22-32
  • 1. 中医学对腰痛的认识22-23
  • 2. 现代医学对腰痛的认识23-25
  • 3. 腰痛现有的治疗方法25-26
  • 4. 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瘀血腰痛的理论探讨26-27
  • 5. “个体化计时”的可行性分析27-29
  •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29-30
  • 6.1 临床研究结果29-30
  • 6.2 结果分析30
  •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30-32
  • 7.1 存在的问题30
  • 7.2 展望30-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5
  • 附录35-47
  • 文献综述35-43
  • 参考文献41-43
  • 附表43-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雨;;运用子午流注开穴推拿治疗五更泻[J];按摩与导引;2006年11期

2 王西明;;针刺过程能量的输入[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年02期

3 梁永林;;子午流注纳子法理论探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罗道珊;;子午流注纳子法优越性探讨[J];河北中医;2010年07期

5 金远林;子午流注纳甲法、纳子法之节律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01期

6 蔺晓源;;关于子午流注纳子法取穴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7 胡雯雯;李桂兰;郭义;;经络与微循环相关性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0年03期

8 李维今,戴伟民;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对正常成年人经穴导电量的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杨s

本文编号:431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431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b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