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散结法及其代表方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0 15:12
本文关键词:化痰散结法及其代表方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化痰散结法,是中医痰证的主要治法之一。历代医家从不同方面,对化痰散结法的概念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化痰散结法,上系病机、证候,下连方剂、用药,有待从理、法、方、药全方位,进行深入发掘和系统整理。 1研究目的 本论文通过全面梳理与化痰散结法相关的中医综合类著作、本草学、方剂学及医案医话类文献80余部,在深入考察化痰散结法的历史演变及古今医家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重点阐明“化痰散结”的涵义、化痰散结法的源流、化痰散结法的适应病证、代表方证,并结合应用案例对化痰散结法加以阐释。 2研究方法 2.1历史文献学方法 运用目录学方法选择本课题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各个时期医家的相关书目,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工作;在纵向梳理理论发展脉络的过程中,运用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化痰散结法的渊源和演变。 2.2理论思维的方法 广收博采古今文献对化痰散结法的相关论述,从理性思维的角度进行判断筛选,系统地进行分析综合,探求化痰散结法的内涵、特点及运用规律,提炼出概念确切、内涵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化痰散结法理论。 3研究结果 3.1源流研究 3.1.1先秦两汉时期 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这一时期未明确提出“痰”的概念,但已有了与后世所言“痰病”症候相类的记载。“化痰散结法”也尚未提出明确的名称,但书中却能找到化痰散结法理论萌芽的痕迹。出现了具有散结作用的药物,为后世临床实践奠定了药物学基础。 3.1.2魏晋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临床实践和化痰散结类方药的进一步增加,为化痰散结法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痰的概念得到了明确,深化了对痰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其对化痰散结类药物的认识更便于临床辨证运用,对化痰散结方药的认识和总结远远超出此前。 3.1.3宋金元时期 化痰散结法的概念和适应证,已基本明确。这对于临床运用化痰散结法辨证施治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医家从不同角度对痰核的来源、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发病特点和治疗法则等方面形成多种认识,有助于理解痰核留结证的复杂病机及临床表现。各种学说相继兴起,化痰散结法的实践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开始运用理论思维阐释化痰散结方剂的制方规则。 3.1.4明清时期 临床疑难杂症乃至怪症的治疗方面,“化痰散结法”的独到疗效得到普遍共识,不少临床医案和著作中记有应用化痰散结法的案例。化痰散结法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医书中多有专门篇章对此进行论述和总结,化痰散结法的内涵和外延益加清晰。这一时期具有化痰散结功效的药物、方剂数量也明显增多。 3.1.5近现代 近现代以来,不少医家和学者,结合古今医论对化痰散结法进行研讨。近现代应用化痰散结治疗临床病证的手法更为多样化;同时,在中西医病症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还运用此法治疗甲状腺瘤、乳房纤维瘤、淋巴结核、痤疮等现代疾病,扩充了化痰散结法适应证的范围。由此,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化痰散结法的理论内涵,拓展了方剂药物的使用范围,体现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原创思维特色。 总之,通过对化痰散结法的理论源流研究和现状分析,可以看到化痰散结法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值得深入研究与总结。 3.2概念诠释 化痰散结法的内涵化痰散结法,是化痰法与消积软坚法并行,主治由于痰气结聚、痰热结聚、痰湿结聚、痰瘀结聚、寒痰结聚等病机,形成的痰核留结证的治法。化痰散结法,又可以称为化痰破结法、消痰软坚法、涤痰散结法等。 化痰散结法的外延根据痰核留结证常见的兼夹病机属性,常常将化痰散结法与清热、温阳、理气、燥湿、逐瘀、解毒等治法并用,发挥综合效应。由此便形成了“化痰散结法”的外延。主要包括:①理气化痰散结法;②清热化痰散结法;③燥湿化痰散结法;④逐瘀化痰散结法;⑤温阳化痰散结法。 3.3适用化痰散结法的常见病证 化痰散结法,主要适用于因痰浊凝结所致的痰核留结证。化痰散结法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与临床各科疾病皆有着密切的关系。就现代中医临床来看,如中医外科的岩(癌)、瘿瘤、瘰疬、流注、乳疬、乳癖、乳核、子痰等,中医眼科的胞生痰核、风轮赤豆、针眼等,中医皮肤科的粉刺、疱疹等病证,多以气滞痰凝为病机关键,皆可应用化痰散结法进行治疗。 3.4代表方证 本文基于化痰散结法的概念及范畴,选取了最能够体现化痰散结法的11个代表性方剂、13个典型医案,从理、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解读,以揭示化痰散结法的临床应用规律与法则。 理气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气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痰气结聚多起因于忿怒伤肝,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则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失于正常运化而形成痰浊,痰浊又可阻塞气机运行。如此互为因果,从而导致痰气结聚。临床上常用通气散坚丸、四海舒郁丸等加减,治疗痰气结聚所致气瘤、气瘿等病证。 清热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热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热毒是痰核留结证的常见病因之一。凡热邪外侵,或其他邪气郁久化热均可形成热毒,灼液成痰;痰火瘀结,瘀滞经络,发为痰核。临床常用消瘰丸、化瘿丹加减,治疗痰热结聚所致的瘰疬、瘿瘤等。 燥湿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湿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湿性重浊粘滞,每多迁延难却。痰由湿聚,其性黏腻,则迁延难愈。痰湿凝聚日久,可能结聚而成有形包块。临床常用散聚汤、和中丸、海龙丸加减,治疗痰湿结聚所致ve瘕、痞块、鼓胀等。 逐瘀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瘀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瘀血、痰浊均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皆可因气滞、气虚、热盛、寒凝等形成,且可相互影响。血瘀则津液运行不畅,水湿停滞,聚而为痰,痰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病变逐渐发展,结聚而形成有形包块。临床上常用海藻玉壶汤、消核散、橘核丸等加减,治疗痰瘀结聚所致的肉瘤、石瘤、乳癖等。 温阳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痰核留结证属寒痰内结或兼有寒象者。寒邪袭肺,肺失宣降,津液失调,水湿停聚而为痰;或脾胃素虚,恣食生冷,阻遏阳气,虚寒内生,中焦失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或肾阳素虚,温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湿停蓄亦成痰。日久则寒痰凝滞而结为痰核。临床上常用小金丹、阳和汤等加减,治疗寒痰结聚所致阴疽、乳岩等。 4研究结论 (1)基本厘清了“化痰散结法”的学术发展历程。 ①先秦两汉时期:治疗思想起源与药物基础(萌芽阶段);②魏晋隋唐时期:临床实践累积与方剂拓展(积淀阶段);③宋、金元时期:理论阐释提升与临床推广(丰富阶段);④明清、近现代:理论完善与治疗领域拓展(高峰阶段) (2)较为客观合理地诠释了“化痰散结法”概念内涵与外延,并明确该治法所针对的病因病机。 化痰散结法的内涵:又可以称为化痰破结、涤痰散结、消痰软坚法,是指化痰法与消积软坚法并行,主治痰核留结证的治法。化痰散结法的外延:包括理气化痰散结法、清热化痰散结法、燥湿化痰散结法、逐瘀化痰散结法、温阳化痰散结法。 (3)解析了“化痰散结法”代表方剂之配伍规律,明确了适用化痰散结法的5类主要病机,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验证。 ①理气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因痰气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代表方如:通气散坚丸、四海舒郁丸加减;②清热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因痰热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代表方剂如:消瘰丸、化瘿丹加减;③温阳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痰核留结证属寒痰内结或兼有寒象者,代表方剂如:阳和汤、小金丹加减;④燥湿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因痰湿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代表方剂如散聚汤、和中丸加减;⑤逐瘀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因痰瘀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代表方剂如海藻玉壶汤、消核丸、橘核丸加减。
【关键词】:化痰散结法 概念诠释 代表方证 中医基础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2
【目录】:
- 目录4-6
- 中文摘要6-10
- Abstract10-15
- 文献综述15-21
- 前言21-23
- 1 化痰散结法的学术源流23-36
- 1.1 先秦两汉时期23-24
- 1.2 魏晋隋唐时期24-26
- 1.3 宋金元时期26-28
- 1.4 明清时期28-33
- 1.4.1 明代28-31
- 1.4.2 清代31-33
- 1.5 近现代33-36
- 2 化痰散结法的概念诠释36-41
- 2.1 化痰散结法的内涵36-38
- 2.1.1 “化痰散结”的基本涵义36-37
- 2.1.2 “化痰散结”类治法辨析37-38
- 2.2 化痰散结法的外延38-41
- 3 适用化痰散结法的常见病证41-47
- 3.1 瘿瘤41-42
- 3.2 瘰疬42-43
- 3.3 乳核43-44
- 3.4 胞生痰核44-45
- 3.5 粉刺45
- 3.6 ve瘕45-47
- 4 化痰散结法的代表方证47-73
- 4.1 理气化痰散结法47-52
- 4.1.1 通气散坚丸47-49
- 4.1.2 四海舒郁丸49-52
- 4.2 清热化痰散结法52-56
- 4.2.1 消瘰丸52-54
- 4.2.2 化瘿丹54-56
- 4.3 温阳化痰散结法56-62
- 4.3.1 阳和汤56-59
- 4.3.2 小金丹59-62
- 4.4 燥湿化痰散结法62-66
- 4.4.1 和中丸62-64
- 4.4.2 散聚汤64-66
- 4.5 逐瘀化痰散结法66-71
- 4.5.1 海藻玉壶汤66-68
- 4.5.2 橘核丸68-70
- 4.5.3 消核丸70-71
- 小结71-73
- 结论73-75
- 参考文献75-81
- 致谢81-83
- 个人简介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丽丽;单敬文;聂明;柯岩;陈华;叶佩真;汪静宜;梅梅;;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法治疗聚合性痤疮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10期
2 安智龙;化痰散结法治疗痤疮体会[J];甘肃中医;2001年03期
3 廖瑜修;化痰散结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1997年05期
4 潘桂娟;;论中医“痰病”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10期
5 刘喜明;张奋;吴欣芳;;“痰”在甲状腺肿大发病中的作用及化痰散结法的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2008年04期
6 薛淑红;梁秀栋;;化坚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霰粒肿40例[J];中外医疗;2009年19期
7 徐德嵩;;祛瘀化痰散结法治疗声带小结32例[J];江苏中医药;2006年06期
8 张亚萍;化痰散结汤治疗睑板腺囊肿43例[J];现代实用医学;2002年04期
9 姚玉X;瘿瘤证治心得[J];江苏中医;2001年03期
10 张爱平;化痰散结汤治疗老年癃闭12例[J];河北中医;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先德;[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本文关键词:化痰散结法及其代表方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8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43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