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对小儿哮喘的认识综述
发布时间:2017-07-02 22:01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对小儿哮喘的认识综述
【摘要】:现代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在《中医大辞典》中哮喘指病名,其含义有二:1、哮证与喘证的合称;2、指哮证。哮主要指呼吸气急而喉间有痰鸣声,喘主要指呼吸迫促,哮与喘在发作严重时均可见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哮常并见喘,而喘则未必见哮。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一书中首先提出哮喘之名。至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始以“哮喘”独立成篇。而在宋代以前的医籍中,“喘鸣”、“喘呼”、“上气”等都是不同时期对哮喘的不同称谓。在未把哮喘独立成篇的古代文献中多将哮喘并于咳嗽、上气、逆气等篇中论述,而且对于小儿哮喘的专篇论述,也是从宋以后开始。本文结合中医喘证哮证和现代的支气管哮喘,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和当代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对小儿哮喘做一综述。 在《黄帝内经》中,论述病因病机较多,喘息的发生,有因阳盛暑邪引起;也有体内阳气不足引起。不合理运动和劳累可以诱发喘息。外感风虚邪气入六腑后会出现喘鸣。小儿中风热邪气会有喘息发作。需鉴别气有余和不足,主要与肺、大肠、胃、肾等佊腑相关。另需注意鉴别肺痹、肺胀、心源性的喘息、胁下有积血的喘息、漏风证喘息、气胸等。喘息的预后,脉象渐和缓则预后好,喘息不止,脉趋数急则预后差。治疗上,以针灸等外治法的治疗为主。《难经》深入阐发井荥俞经合理论,“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对于治疗喘息有重要意义。《伤寒论》中涉及喘息的症状只有太阳病和阳明病。归纳有六种平喘方法:1、麻黄杏仁石膏解表宣肺平喘法;2、厚朴杏仁下气平喘法;3、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温化水气平喘法;4、葛根芩连清热止泻平喘法;5、栀子豆豉清胸膈郁热平喘法;6、承气汤类通腑泄热平喘法。前三法为太阳病平喘的三法,后三法为阳明病平喘的三法。《金匮要略》中治疗肺胀、肺痈的方药,后世多用于治疗哮喘,《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中有四组八张方剂,射干麻黄汤、皂荚丸为一组,均咳逆上气有痰,前者痰清后者痰浊;厚朴麻黄汤和泽漆汤一组,前者脉浮在表,后者脉沉在里;麦门冬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一组,均为邪气壅肺,前者为火逆,后者兼水饮;越婢加半夏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一组,均为饮病,前者饮热,后者寒饮化热。水病、痰饮病的喘息,温法为基本方法。所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木防己汤加减、小青龙汤等都是以温药和之,治疗痰饮阴邪的典范。 《中藏经》在论肝脏、肺脏、肾等篇章中提到喘症,首先肝脏病,有积气,久不去在胁下会引起喘息,这是对《内经》胁下积血喘息的发挥;其次,肝中热会有喘息表现,值得儿科医师重视。肺脏喘息辩证中,着重提到了关于梦的辨证。这对于辨别肺部疾病,及其虚实有重要意义。《辅行决佊腑用药法要》和《千金要方》均以五佊虚实为核心辨证论治,所载方药一精简,一丰富,在临床上,有很大参考价值。宋以后的医籍中,开始出现对哮喘的专篇论述。但由于中医开始分别流派,或偏寒,或偏热,或重脾胃,或重攻邪,或重命门,故仅作参考。 现代医学对小儿哮喘的研究认为其发病的相关因素,有遗传因素、母孕及出生相关因素、性别、环境因素、饮食、感染因素和其他等。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有慢性气道炎症、气流受限及气道高反应性等。在深入研究中医典籍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用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进行对其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深入全面认识哮喘的目的。
【关键词】:病因 病机 小儿哮喘 中西医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25.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8
- 1 古代中医文献对哮喘的认识8-28
- 1.1 中医宋以前医籍中的相关记载8-24
- 1.1.1 《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哮喘的相关论述8-14
- 1.1.2 《伤寒杂病论》中哮喘的相关论述14-18
- 1.1.3 《中藏经》、《辅行决》和《千金要方》中哮喘的相关论述18-24
- 1.2 宋及宋以后各医家的认识24-28
- 1.2.1 哮喘病名的出现24-25
- 1.2.2 病因病机25
- 1.2.3 辨证论治25-28
- 2 现代医学对儿童哮喘的认识28-34
- 2.1 发病相关因素和发病机制28-31
- 2.1.1 遗传因素28-29
- 2.1.2 母孕及出生史29
- 2.1.3 性别29
- 2.1.4 环境因素29
- 2.1.5 饮食29-30
- 2.1.6 感染因素30
- 2.1.7 其他相关因素30
- 2.1.8 发病机制30-31
- 2.2 诊断标准31-32
- 2.3 药物治疗32-34
- 3 小儿哮喘的中西医结合分析及结语34-38
- 3.1 小儿哮喘的中西医结合分析34-35
- 3.2 结语35-38
- 参考文献38-44
- 致谢44-46
- 个人简历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季国,叶万敏,陈玉燕,余美献,王晓鸣;儿童哮喘与饮食等相关因素的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王美卿;;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魏为利;邱忠民;吕寒静;;性别对哮喘发病年龄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刘金辉,黄维本,沈玉才;早产儿在婴幼儿期发生哮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1期
5 蒋亚利;沈科;冯雪芳;叶旭丹;江龙挺;;早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与儿童哮喘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2期
6 王龙梅;谭建新;;湛江地区243例哮喘儿童发病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0年10期
7 李素芬;龙苹;;儿童哮喘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广西医学;2008年02期
8 陈大鹏,万朝敏;循证医学关于儿童哮喘治疗中一些问题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5年01期
9 多里坤·木扎帕尔;徐佩茹;塔吉古丽;;居室空气污染与儿童哮喘关系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7年01期
10 安淑华;王艳艳;宋庆;史玲艾;赵清娟;李金英;郑博娟;王宁;王萌萌;;儿童哮喘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宁;儿童哮喘危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对小儿哮喘的认识综述
,
本文编号:511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51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