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04:11
本文关键词: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原发性痛经 代谢组学 神阙穴 大横穴 经穴效应特异性
【摘要】:目的: 本研究在前期已证实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效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临床试验探讨神阙穴与相同神经节段非任脉穴位相比治疗原发性痛经是否具有特异性、药物在隔药灸脐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运用LC/MS联用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和尿液代谢产物的变化,通过比较与对照组代谢产物和途径的差异,初步探明隔药灸脐特异性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应机制、药物在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发挥作用的生物学机制。 方法: 1.将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隔药灸大横组、艾条灸脐组各3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痛经平均腹痛程度,通过COX痛经症状量表(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进行痛经临床症状评分,比较三组的疗效差异。 2.分别从隔药灸脐组、隔药灸大横组、艾条灸脐组中各随机选取10例患者,另选取正常受试者10例作为对照,,运用LC/MS联用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受试者血浆和尿液的代谢产物,获得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代谢物质,推导其相关代谢通路,并通过比较与对照组代谢产物和途径的差异,建立临床症状、特征代谢产物和途径与神阙穴效应特异性的关系。 结果: 1.临床试验:一疗程后,三组均能显著降低VAS读数(P0.01),隔药灸脐组和艾条灸脐组均能显著降低下腹部疼痛总频率(持续总时间)和严重程度评分(P0.01);三组下腹部疼痛总频率(持续总时间)、下腹部疼痛严重程度比较显示,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与隔药灸大横组均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隔药灸脐组与艾条灸脐组比较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 2.代谢组学研究:三组治疗前后代谢产物均有明显改变。隔药灸脐治疗后雌酮、16-oxestrone、20a-dihydroprogesterone、15-酮-前列腺素F2α、methylimidazoleacetic acid、L-苯丙氨酸、L-酪氨酸、多巴胺-4-硫酸盐、γ-氨基丁酸的含量发生了变化;隔药灸大横组治疗后5-羟基-L-色氨酸、N-acetylvanilalanine、3,4-dihydroxyphenylacetaldehyde、L-酪氨酸、3,4 二羟基苯乙酸的含量发生了变化;艾条灸脐组治疗后脱氢表雄酮硫酸盐、15-keto-13,14-dihydroprostaglandin A2、5'-磷酸吡哆醛、多巴胺-4-硫酸盐、3,4-二羟基苯甲酸、高香草酸、3,4-dihydroxybenzylamine的含量发生了变化。 结论: 1.神阙穴对胞宫的效应具有特异性,其特异性体现为循经性和相对性;药物是影响神阙穴效应的因素之一。 2.对类固醇激素代谢相关的雌酮、16-oxestrone、20a-dihydroprogesterone、花生四烯酸代谢相关的15-酮-前列腺素F2α、免疫相关物质组胺、中枢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调节可能是神阙穴特异性调控胞宫的机理所在;隔药灸脐通过对生殖内分泌激素、局部致痛因子、免疫系统相关物质、神经递质的调节,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而发挥对痛经的治疗作用,体现了神阙穴的特异性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3.应用药物增强了灸脐对生殖内分泌激素中的孕激素、免疫相关物质组胺、中枢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调节,可能是药物在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 代谢组学 神阙穴 大横穴 经穴效应特异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3
【目录】:
- 提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试验研究12-92
- 一、 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临床研究12-50
- (一) 研究对象12-13
- (二) 研究方法13-15
- (三) 结果15-50
- 二、 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代谢组学机制研究50-92
- (一) 分组及样本量50
- (二) 治疗方法50
- (三) 实验部分50-52
- (四) 检测结果52-92
- 讨论92-109
- 一、 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认识92-93
- (一) 古代文献记载92
- (二) 国内现代研究进展92-93
- (三) 国外研究进展93
- 二、 胞宫与经络关系及痛经针灸治疗的古代文献记载93-94
- (一) 胞宫与经络的关系94
- (二) 古代文献中痛经的针灸治疗94
- 三、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94-96
- (一) 概述94-95
- (二) 代谢组学与针灸的联系95-96
- 四、 选穴依据96-97
- (一) 神阙穴96-97
- (二) 大横穴97
- 五、 试验结果分析97-108
- (一)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97-101
- (二) 血浆及尿液代谢途径分析101-108
- 六、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08-109
- 结语109-111
- 参考文献111-115
- 综述115-127
- 参考文献123-127
- 致谢127-128
- 查新报告128-136
- 论文著作136-1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喜艳;佘延芬;马良宵;朱江;;经穴效应特异性的3个基本特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9期
2 申怡;;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张连媚;杨红英;;单纯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45例[J];福建中医药;2012年02期
4 熊秀蓉,严炜,姚志芳,林源;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禹龙香;;某大学女生月经情况和常见妇科病的问卷调查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6年01期
6 蒋鸿云;;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王金海;杜小正;方晓丽;严兴科;秦晓光;赵彬元;;代谢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探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林华,易受乡,林亚平;针刺改善冠心病心脏功能的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2年04期
9 唐淑兰;;中极穴围刺法治疗原发性痛经32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年08期
10 周丽莎;针刺次毼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3年08期
本文编号:551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55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