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失眠的疗效观察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失眠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舒肝解郁胶囊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障碍失眠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可为临床患者规范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72例抑郁障碍失眠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米氮平治疗;观察组采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米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HAMD、WHOQOL-BREF、PSQI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除周围环境评分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状态和生理健康及社会关系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及日间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日间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及日间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者17例,总有效率为47.2%明显高于对照组4例,占11.1%,P0.05。观察组嗜睡发生者为1例,发生率为2.8%明显低于对照组10例,占27.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采用米氮平治疗抑郁障碍失眠患者来说,应用米氮平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因此更具安全性,值得作为临床抑郁障碍失眠患者治疗首选药物。
【作者单位】: 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身科;
【关键词】: 抑郁障碍 失眠 米氮平 舒肝解郁胶囊
【分类号】:R749.4
【正文快照】: 临床上,失眠症主要是指睡眠的始发及维持发生障碍,从而导致患者睡眠质与量难以满足人体正常生理所需,同时其还对患者日常社会功能产生严重性影响的睡眠障碍疾病。然患者发生睡眠障碍主要与患者心理素质、生理条件及人格特征等有关。据研究发现[1],大约70%~80%抑郁患者存在失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胥明;谷履冰;刘敏;;舒肝解郁联合盐酸文拉法辛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年22期
2 罗本华;覃斌宁;范小婷;黄瑾明;;脐内环针与安定片对失眠症心理量表影响的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年01期
3 丰芬;刘罗冀;阎博华;安雪梅;李西云;金睿;;肝经俞募穴刺络放血法对失眠患者PSQI、SAS和SDS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5年01期
4 乔泽国;郭彩娥;吴恩海;张玉英;刘彩云;周海霞;高云香;;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年2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陆文欣;吴立宽;宋文明;;急性脑梗塞患者抑郁与病变部位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2013年16期
2 肖刚;陆德青;姜宝顺;吴小未;;舒肝解郁胶囊与西酞普兰治疗女性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7期
3 芦斌;;疏肝解郁胶囊联合穴位贴敷辨治精神病失眠症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15年01期
4 ;In this issue(April 2015)[J];上海精神医学;2015年02期
5 谢敏敏;姜文海;杨海波;;中草药舒肝解郁胶囊单用或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英文)[J];上海精神医学;2015年02期
6 黄世敬;陈宇霞;张颖;陈雯;;五味子抗抑郁应用与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年07期
7 邵亦娟;;中西医结合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年06期
8 王秀霞;;疏肝解郁胶囊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年07期
9 王俊力;谭爱华;罗炼;;浅述用中西医疗法治疗抑郁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5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娟;舒肝解郁胶囊(安佳欣胶囊)治疗抑郁症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红;蒲秀英;梁剑平;尚若峰;华兰英;刘宇;;贯叶连翘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中IFN-γ·TNF-α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2 赖萍;李静;;中西药合用在治疗失眠症方面临床应用进展[J];当代医学;2011年12期
3 王玲,索朗斯珠,马俊英;金丝桃素的提取分离及其药理活性研究现状[J];动物医学进展;2005年05期
4 王靖;;大学生睡眠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年01期
5 姜荣环;杜波;张鸿燕;舒良;黄淑贞;许秀峰;张心保;赵靖平;;开郁安神胶囊治疗轻中度抑郁症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6 陈发展;陆峥;;抑郁性失眠的药物治疗[J];世界临床药物;2011年04期
7 高隽,朱国庆;5-羟色胺与睡眠和抑郁症的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年03期
8 刘铁榜,沈其杰;抗抑郁增效治疗[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3期
9 朱晓薇;;贯叶金丝桃研究进展Ⅱ——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临床应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8年04期
10 马春;;丹栀逍遥散治疗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素辉;姜国枢;王亚男;陈锋;觉肯·阿海;;黄叶金丝桃腺点金丝桃体外抗菌活性实验[A];第四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创刊1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益灵;贯叶连翘提取物对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明,王勇,付以容,苏月桐;国产氟西汀治疗抑郁障碍病人42例分析[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白炳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105例疗效分析[J];天津中医;2001年03期
3 区丽明,许俭兴,谭杰文;中风后抑郁障碍的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4 袁勇贵 ,张心保 ,吴爱勤;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防御机制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2期
5 袁勇贵;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12期
6 谢映红,臧佩林;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7 李厚林,蒋美珍;内科老年患者抑郁障碍的特点及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3期
8 李社会,牛福来,石玉中;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碍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3期
9 杨利英;78例抑郁障碍患者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03年01期
10 唐登华 ,潘成英 ,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豫;王翔;;抑郁障碍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初探[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葵;王得新;潘映辐;伍文清;许春伶;;癫痫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熊娜娜;洪霞;朱丽明;柴晚星;蒋静;王智凤;魏镜;;抑郁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燕;曹晓华;李建英;张爱霞;张克让;;氟西汀对首发抑郁障碍患者情感加工相关脑机制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朱紫青;;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A];全国精神疾病新进展高级论坛资料汇编[C];2009年
6 孙海燕;;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及健康教育[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孙红梅;陈大才;刘秋香;范健;冯悠;;老年人焦虑与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雅绚;张二仝;;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实;;综合医院老年患者抑郁障碍临床对照研究[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虢周科;;郁乐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群;范晓莉;抑郁障碍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陈金雄;抑郁障碍的中西医诊治现状[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驻京记者 金丰杰;抑郁障碍就在身边[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韩明华;抑郁障碍要及早治疗[N];保健时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董毅然;京城60万人抑郁障碍为何六成没就医[N];北京科技报;2005年
6 范华锋 蒋廷玉;近15%的中学生患抑郁障碍[N];新华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程国媛;抑郁障碍研究新思路[N];山西日报;2010年
8 记者 王鹏;可调节抑郁障碍发病风险的基因被发现[N];健康报;2010年
9 卫健;应重视精神健康[N];北京科技报;2003年
10 姬薇;抑郁病患者正呈增多之势[N];工人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素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障碍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探讨及预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丽娜;抑郁障碍患者冗思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史文宗;大连市抑郁障碍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3 张林;安徽省医学生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成人抑郁障碍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4 钟平;抑郁障碍患者应激知觉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黎黎;发育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应用于抑郁障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6 青格勒;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与抑郁障碍临床特点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7 荀健;慢性病毒性肝炎抑郁障碍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艾丽;沈阳市综合医院门诊患者中抑郁障碍构成比和医生诊断状况调查[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9 杨娟;针灸治疗抑郁障碍古今取穴特点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王艳;隐性认知风格与抑郁障碍症状的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52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552946.html